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第3页)
"龙总!"小李风风火火地闯进来,"出大事了!快看热搜!"
龙安心接过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刚冲上热搜第一的话题:央视要来拍务婆。点开详情,原来是《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发布预告,新一季将增加"粮食的记忆"单元,首期就要拍摄凯寨紫米和务婆的《播种歌》。
"刚接到的电话,摄制组下周就到!"小李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们要不要重新包装?做个特别版?"
龙安心笑着摇头:"就按原计划。真正的特别不在包装上,而在"他指了指窗外务婆的歌声传来的方向。
---
收割前的最后一场仪式比龙安心想象的更隆重。尽管离正式收获还有两周,但务婆坚持要按古规举行"问稻礼"——向稻灵致谢并祈求顺利收获。
仪式定在清晨。龙安心天不亮就起床,发现吴父已经等在院子里。老人今天格外精神,那件对襟苗服洗得发白却整洁挺括,手里拿着一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三根香、一小包盐和一壶米酒。
"阿叔,这么早?"
吴父点点头:"活路头要比太阳先到田里。"
两人默默走向试验田。晨雾中的紫米已经熟透,沉甸甸的穗子低垂着,在微风中泛起紫色的波浪。远处,雷公山的轮廓渐渐清晰,像一位守护者注视着这片土地。
吴父在田埂上摆好香炉,点燃三根香,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小的银刀——龙安心认出那是杨公的作品。老人用银刀在食指上轻轻一划,将血滴入米酒中,然后缓缓洒向田埂。
"血祭地母,粒粒归仓。"吴父用苗语念道,声音低沉而庄重。
龙安心安静地站在一旁。东方的天空渐渐亮起来,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紫米穗上,那些饱满的颗粒顿时像无数颗细小的宝石般闪闪发光。
"来。"吴父突然递给他一根穗子,"尝尝。"
龙安心小心地捻下几粒紫米放入口中。生米的质感坚硬,但嚼碎后立刻释放出一股奇特的甜香,还带着淡淡的坚果味——这是超市买来的精米永远无法比拟的鲜活滋味。
"甜吧?"吴父难得地露出笑容,"好米生吃都甜。"
回村的路上,他们遇到了金教授和他的团队。学者们带着各种仪器,正准备去采集日出前后的数据。
"太完美了!"金教授激动地握着龙安心的手,"我们刚对比了务婆《播种歌》里说的露水重时测产量,发现这个时段的稻株含水量与最终产量确实存在相关性!"
龙安心笑着点头。他早已不再惊讶于传统智慧的科学性——在凯寨的每一天,他都在见证这种古老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共鸣。
上午九点,鼓楼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全寨老少。务婆今天穿上了那件六十年前的嫁衣,虽然尺寸已经不太合身,但那些精美的刺绣依然令人惊叹。中科院的女博士带着录音设备,正在调试一台看起来很专业的声波分析仪。
"开始吧。"吴家叔公敲响铜锣。
务婆站起身,苍老的声音唱起《丰收歌》的第一段。与《播种歌》不同,这首的旋律更加欢快,歌词描述稻谷如何从地母的怀抱中长成,如何吸收日月精华,如何最终回到人的碗里成为生命的力量
龙安心注意到,女博士的声波仪屏幕上显示出奇特的波形——每当务婆唱到特定高音时,就会出现一种规律的脉冲信号。
"这是什么?"他小声问。
"次声波!"女博士兴奋地低声回答,"人耳听不见,但植物能感知!《播种歌》里可能有促进生长的特殊频率!"
仪式进行到一半,几个年轻人突然惊呼起来。他们指着手机屏幕,激动地交头接耳。龙安心凑近一看,原来是"古歌米"的第一批客户评价开始涌现——几乎清一色的五星好评,很多人惊讶于紫米的口感和香气,更有不少人被包装上的二维码内容震撼。
"听务婆唱歌煮饭,米饭都更香了!"一条评论这样写道。
最令人意外的是,不少消费者自发上传了扫描二维码后听到的《播种歌》片段,相关话题听老祖宗的话种地已经登上热搜。小李兴奋地宣布,预售订单突破了两万单,合作社的网店服务器一度崩溃。
仪式结束后,金教授拉着龙安心来到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是一组复杂的气象数据。
"看这个!"学者指着两条几乎重合的曲线,"蓝色是务婆《播种歌》里提到的物候标志,红色是过去五十年气象站记录。除了2010年那个极端的暖秋,误差从未超过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