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第4页)

"看这个!"学者指着两条几乎重合的曲线,"蓝色是务婆《播种歌》里提到的物候标志,红色是过去五十年气象站记录。除了2010年那个极端的暖秋,误差从未超过三天!"

龙安心若有所思:"所以苗族先民是靠千百年的观察"

"不只是观察!"金教授激动地调出另一张图,"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编码!《播种歌》里提到的云走东,一场空;云走西,披蓑衣,我们做了统计分析,准确率高达78!"

正说着,吴晓梅匆匆进来:"中科院的人想请务婆去北京做报告!"

龙安心和金教授同时摇头:"她不会去的。"

"没错。"吴晓梅笑了,"但她说可以录视频。还有个条件"

"又要盐和铁锅?"金教授半开玩笑地问。

"不是。"吴晓梅的表情变得认真,"她要科学院帮忙找一样东西——1958年被收走的那本《百苗图》。"

龙安心和金教授面面相觑。《百苗图》是清代绘制的苗族生活图志,现存完整版寥寥无几。1958年,凯寨确实有一本祖传的《百苗图》,但在"破四旧"运动中不知所踪。

"她说那本书的最后一页,"吴晓梅继续道,"记载着紫米的秘密。"

---

当天晚上,合作社召开紧急会议。央视的拍摄在即,"古歌米"的订单暴增,而黔丰农业的威胁依然存在龙安心提议趁热打铁,将务婆的气候智慧转化为实用产品。

"农事历app?"小李挠着头,"市面上已经有了啊。"

"不是普通的日历。"龙安心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结合务婆的古歌和实时气象数据,为不同地区提供种植建议。最重要的是——"

他敲了敲键盘,投影仪上显示出一个nft平台的页面:"把每年的农事历做成限量版nft,销售收入用于购买农业灾害保险。"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老人们一脸茫然,年轻人则兴奋地交头接耳。吴晓梅轻声用苗语向吴家叔公解释什么是nft,但"数字收藏品"这个概念显然超出了老人的理解范围。

"看不见的契约?"吴家叔公皱起眉头,"那怎么保证灵验?"

"可以用区块链"小李刚开口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改口,"就是一种新的议榔石,全天下的人都能作证。"

这个比喻似乎起了作用。几位寨老低声讨论着,不时点头。龙安心趁机展示了一个原型设计:每个nft都是一段务婆唱《播种歌》的独特视频,附带当年气候预测和种植建议。

"购买者不仅是支持传统知识保护,还能获得实际使用价值。"龙安心解释道,"比如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明显,系统会提前预警"

"就像务婆看云识天气!"小李恍然大悟,"只不过用了卫星数据!"

方案最终获得通过。当会议结束,众人散去时,龙安心独自留在办公室完善细节。窗外,务婆的歌声隐约传来——老人正在为明天的录制练习。那苍老而有力的旋律穿越夜色,与虫鸣、风声混在一起,仿佛土地本身的呼吸。

龙安心突然想起林妍的电话。三千万的投资确实诱人,但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就像务婆坚持要的三袋盐和一口铁锅,就像吴父滴在田埂上的血,就像《播种歌》里那些被科学验证的智慧

手机震动起来,是金教授发来的消息:"找到线索了!国图可能藏有凯寨那版《百苗图》!已联系馆长调阅"

龙安心走到窗前。月光下的梯田泛着微光,紫米穗子沉甸甸地低垂着,仿佛在向大地鞠躬——就像那些真正懂得耕作的人,永远保持着对自然的最基本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