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第2页)

吴晓梅翻译后,女博士如释重负地放下铁锅,又赶紧把那三袋盐整齐地码在旁边。盐袋上的"黔山牌"商标与古朴的鼓楼形成鲜明对比,有种奇妙的时空错位感。

"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女博士刚开口,务婆就抬起手制止了她。

老人用苗语说了很长一段话,吴晓梅同步翻译:"她说,土地教人种庄稼,不是为了让你们写在纸上,是为了让人吃饱饭。科学院想学可以,但要记住——"

务婆突然改用生硬的汉语,一字一顿:"不、能、骗、土、地。"

女博士愣在原地。龙安心看见她眼镜片后的眼睛眨了又眨,学术精英的淡定面具出现了一丝裂痕。

"我我保证。"女博士结结巴巴地回答,然后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纸,"这是研究计划,我们想系统记录《播种歌》里的物候知识"

务婆看都没看那些纸,而是伸手摸了摸铁锅的边缘,又捏起一撮盐撒进火塘。火苗立刻窜高,发出轻微的爆裂声。

"行啦。"老人满意地点点头,"明天开始,唱三天。"

就这样,中国最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最高学术机构的合作,在一口铁锅和三袋盐的见证下达成了。女博士临走时,龙安心注意到她偷偷用手机拍了铁锅的照片,还捡了一粒漏在地上的盐晶小心包起来。

"她会懂的。"吴晓梅轻声说,"真正的研究者都明白,知识不分贵贱。"

当天晚上,合作社收到了《农业遗产》期刊的样刊。金教授那篇《苗族古歌中的物候智慧与现代科学验证》被放在首篇,足足占了十二个版面。龙安心翻到参考文献部分,惊讶地发现第一条就是"务婆口述,吴晓梅翻译《苗族播种歌全本》"。

"上学术期刊了!"小李兴奋地举着杂志满院子跑,"我们务婆是学术权威了!"

龙安心笑着摇摇头,继续翻阅杂志。在最后一页的"下期预告"中,一行小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苗族农耕仪式中的声波与植物生长关系初探》。作者署名是中科院声学所?

他正想细看,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的名字让他心头一紧——林妍。

"恭喜啊,学术明星。"林妍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依然带着那种居高临下的调侃,"没想到你们真能把种地搞出名堂。"

龙安心走到院子里,远离欢庆的人群:"有事?"

"谈合作。"林妍的单刀直入令人意外,"不是黔丰那种。我个人投资,帮你们把古歌米做成高端品牌。"

"条件?"

"三千万,占股20。"林妍报出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不动你们的种源和技术,只要独家代理权。"

龙安心望向远处的梯田。暮色中,新插的紫米秧苗已经泛出淡淡的紫色,那是硒元素富集的标志。三千万,足以让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十倍

"为什么?"他直接问出关键,"黔丰不是已经在邻县种紫米了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因为他们种出来的不一样。硒含量只有你们的三分之一,花青素几乎检测不到。"林妍的声音罕见地透出挫败,"我们试了所有方法——同样的海拔,同样的土壤成分"

"但没用《播种歌》?"龙安心忍不住打断。

又是一阵沉默。远处,务婆的歌声隐约传来,老人正在为明天的录制做准备。

"安心,传统智慧需要现代商业才能发扬光大。"林妍终于开口,语气软了许多,"你清楚我的资源和人脉"

"我需要考虑。"龙安心没有直接拒绝,"等第一批古歌米收成后再说。"

挂断电话,龙安心走回办公室。桌上摆着新设计的"古歌米"包装样品——深紫色的米袋上,一只简化的蝴蝶纹样展翅欲飞。他翻到背面,那个大大的二维码旁边是一行小字:"扫码聆听千年农谚"。

手机扫描后,屏幕上出现务婆唱《播种歌》的视频。老人沧桑的声音讲述着如何观察枫香落叶,如何用火塘灰拌种,如何根据云彩形状判断降雨这些被现代人视为迷信的古老歌谣,刚刚获得了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的认证。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林妍的急切。黔丰可以复制紫米的基因,可以模拟雷公山的土壤,甚至可以高薪挖走技术人员——但他们复制不出务婆与这片土地之间那种近乎神秘的连接,那种被《农业遗产》期刊称为"活态知识体系"的传承。

"龙总!"小李风风火火地闯进来,"出大事了!快看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