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长幼自有定序,事有轻重缓急(第1页)
徐光启最后还是向西离开了千步廊。可是向东向西哪有什么分别呢。只要徐光启不向南离开大明门,那他就只能向西。即使他是从东长安门出去的。n出了东长安门,再过东公生门就是吏、户、礼、兵、工等五部所在地了。但徐光启再一次站住了。他站在东公生门下,仰头望着匾额上的“公生”二字,一时竟感慨万分。n《英宗睿皇帝实录》载,正统元年乙巳,于长安左右门外之南,作公生门两座。朝廷之所以将此二门命名为“公生门”,是因为《荀子·不苟》有言: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n荀子所言,为的是警告为政者必须公平公正,不得带个人的偏见与私利,不然就可能转禹为桀。n考虑到正统元年,幼主朱祁镇才九岁,其本质算是一个象征着无上权力的橡皮图章,所以这一警告不太可能是皇帝陛下对普遍大他好几轮儿的臣子们的谆谆教诲。反而有可能是主政的三杨或者“从中主之”的太皇太后张氏对皇帝的殷切期待。n这一期待没能教导皇帝,却在一百八十五年后莫名地安抚了一个年近六旬的老臣。n徐光启轻轻一笑,毅然从“公生”二字下经过。差不多同一时间,袁可立也拿着徐光启的奏疏穿过了西公生门。n————————n徐光启来到礼部的时候,礼部的官员们大都已经吃过午饭正在午休了。可徐光启走到大堂,竟发现有一个穿着绯色文官服的人还在低头办公。n那人没有用原本就摆在堂上的桌椅,而是另外搬了一套来用。就摆在正案的右手边。n那人听见脚步声,抬起头,发现来人果然是礼部的掌印尚书徐光启。便放下手上的笔,起身来到他的面前,行礼道:“下官见过徐部堂。”n徐光启看清那人的脸,先是一怔,但旋即就反应了过来,并回礼道:“见过盛侍郎,这段日子真是有劳盛侍郎辛苦操持了。”n自从孙如游被降调南京之后,礼部就没有侍郎了。吏部、吏科乃至礼科都曾提请会推侍郎,以减轻徐光启的工作压力。左右两个缺,但凡补一个也是好的。但皇帝没有批,学先皇的惯常做法给奏疏留中了,所以到直到现在也没有补。n礼部当然可以没有侍郎,甚至也可以没有尚书,但不能没有管事儿的人,于是皇帝便在会试开考的前一天,应内阁所请,照例指定别部尚书代管礼部印务。吏部尚书周嘉谟就是那个代管礼部印务的人。n可是吏部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尤其是迫在眉睫的临时京察。之所以说是临时京察,是因为按照弘治、正德年间制定并完善的制度,京察是每六年一次,或者说每逢“巳年”以及“亥年”进行。n上一次京察是万历四十五年丁巳,那么这次京察就该是泰昌三年癸亥。但皇帝是高于制度的存在,既然泰昌皇帝明旨要求吏部展开京察,那么规矩就变成次要的了。n为了这次“恩察”,周嘉谟忙得团团转。按理说,这个事情是不该由他来忙的,因为按照御制的章程,他只需等考功司把降黜升迁的名单拿出来,再和其他由皇帝指定的审查官凑在一起,做一做审核的工作,最后上一道联名的奏疏,等待皇帝最终裁决就好了。n可是吏部考功司郎中蒋一骢,在二月初被都察院山西道御史李九官,以贪横不法状给参罢了。蒋一骢罢去后,皇帝又将请求补员的奏疏留中,考功司剩一个主事,几乎瘫了,周嘉谟只好按照惯例兼起考功郎中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