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之二《登歌》(第1页)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之二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登歌
因心克孝,位震遗芬。
宾天道茂,轸怀气分。
发祗乃祀,咳叹如闻。
二歌斯升,以咏德薰。
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咳(hài):古同“欬”,咳嗽。这里读“hài”,表示叹声。
注释
?因心克孝:因心,亲心,指内心深处的情感;克,能够。意为因内心的情感而能做到孝顺。
?位震遗芬:位震,太子之位;遗芬,遗留的美德。指太子在其位留下美好的品德。
?宾天道茂:宾天,指帝王或太子去世;道茂,道德盛美。意为太子去世后其道德依然盛美。
?轸怀气分:轸怀,痛念;气分,气质、情分。指痛念太子的气质情分。
?发祗乃祀:发,举行;祗,恭敬。意为恭敬地举行祭祀。
?咳叹如闻:咳叹,叹息声;如闻,好像听到。仿佛能听到叹息声。
?二歌斯升:二歌,指登歌等乐章;斯升,指歌声响起。
?以咏德薰:德薰,美德的熏陶。用来歌颂太子美德的熏陶。
译文
因内心的情感而能做到孝顺,太子之位上遗留着美好的品德。太子去世后其道德依然盛美,痛念他的气质情分。恭敬地举行祭祀,仿佛能听到叹息声。登歌等乐章响起,用来歌颂太子美德的熏陶。
在华夏历史的漫长岁月里,祭祀作为一种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仪式,始终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唐代诗人杜羔所作的《享惠昭太子庙乐章·登歌》,虽仅有短短八句,却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细腻而生动地描绘出祭祀惠昭太子时的庄重场景,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太子的崇敬与深切的祭祀之情,深入挖掘便能发现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真挚情感。
一、诗歌内容与结构
(一),让读者在感受诗歌内容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其形式之美。
(三)情感真挚
诗人杜羔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细致描写,将自己对惠昭太子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毫无保留地融入到诗句之中。从对太子品德的赞美,到祭祀现场氛围的营造,再到对太子德行传承的期望,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饱含着诗人深深的情感。这种真挚的情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读者与诗人、与惠昭太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主题与思想内涵
(一)崇敬祖先
全诗紧紧围绕对惠昭太子的祭祀展开,通过对祭祀仪式的全方位描写,从太子的品德、祭祀的场景到最后的颂歌,无一不体现出诗人对惠昭太子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这种对祖先的尊崇,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追思,更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祭祀的过程中,诗人将对先辈的敬意转化为文字,让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以永恒,也让后人能够通过这首诗,感受到古人对祖先的深厚情感。
(二)美德传承
诗人在诗中着重强调了惠昭太子的孝道和美德,这些美好的品德是太子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以咏德薰”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希望这些品德能够如同香气一般,飘散开来,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实现美德的传承。这种对美德传承的期望,反映了古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向往。通过祭祀惠昭太子,诗人将这种期望融入到诗歌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高尚的品德,让美好的品德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