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9章 银火重燃(第4页)

"这不只是工艺,"负责扫描的工科大学生惊叹,"这是一套完整的声学冶金学!"

陶德昌对这些术语一头雾水,但当看到自己制作的银饰在虚拟环境中被"拆解"、"重组"甚至"改良"时,他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

"这里不对,"他指着屏幕上一条虚拟银丝的放大图,"太直了,伤魂。要像柳枝那样,直中带曲。"

技术人员调整参数后,果然模拟出的银丝韧性提升了30。龙安心突然意识到,苗族银匠千年积累的经验法则,或许正是现代材料科学正在探索的前沿领域。

最后一天,当所有数据收集完毕,龙安心小心翼翼地问陶德昌:"您愿意收徒吗?不是这些大学生,是我。"

院子里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炭火熄灭的细响。老人用独眼审视着龙安心,目光如炬。

"为什么?汉人当不了苗银匠。"

"因为我住在凯寨,"龙安心再次给出同样的答案,但这次补充道,"而且我父亲是木匠,祖父是铁匠,曾祖父是铜匠我们家血脉里流的是匠人的血。"

他掏出那把刻有"龍"字的錾子——陶赛归还的祖传工具。陶德昌接过来仔细检查,在看到那个汉字时突然抬头。

"龙?"他用生硬的汉语问。

龙安心点点头,突然想起吴晓梅说过,"龍"在老挝苗语中读作"阿耶",意思是"根"。

陶德昌转身进屋,片刻后捧出一个布满灰尘的木匣。打开后,里面是一本发黄的册子,封面用汉苗双语写着《银匠谱系》。他翻到某一页,指向一个名字:龙应奎,清代道光年间,备注"汉匠师,授我祖拉丝法"。

"这是"龙安心的手开始发抖。

"你祖宗,"陶德昌直截了当地说,"三百年前教苗人做银丝的汉人铁匠。"老人合上册子,"看来银匠魂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离开雷山前,龙安心在合作社账户上设立了一个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陶德昌重开银匠铺和培养学徒。作为回报,老人答应每月来凯寨指导一周,同时允许将扫描数据用于非遗保护项目,但坚持核心工艺"只能手把手教,不能进电脑"。

回村的路上,龙安心不断摩挲着那把祖传錾子。手机突然震动,是陶德昌发来的照片——老人已经收拾好行李,站在重燃的银匠炉前,举着刚完成的一件新作品。那是一个融合了汉苗风格的银锁,一面刻着"龍"字,一面是蝴蝶纹样。

"入门礼,"附言写道,"满月之夜带上你的锤子来。"

吴晓梅在村口等他,胸前的银蝴蝶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当她转身时,龙安心清楚地看到翅膀扇动了一下,发出几个清脆的音符——正是《蝴蝶歌》的第二句。

"它学会了"吴晓梅轻声说,手指轻抚银饰,"就像你一样。"

龙安心不知如何回应,只能微笑。胸前的蝴蝶银饰突然变得温暖,仿佛在无声地歌唱。远处的梯田上,第一缕月光已经悄然升起,银色的光芒如水般流淌过山谷,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