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银火重燃(第3页)
即使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件作品也美得令人窒息。蝴蝶翅膀上的纹路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一幅微缩的星辰图;身体部分则是一个小小的人形,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最神奇的是,当龙安心无意中碰到某个机关时,翅膀竟然能微微扇动,发出类似务婆古歌的旋律片段。
"这这怎么可能?"龙安心翻来覆去地检查,找不到任何机械装置的痕迹。
陶德昌神秘地笑了:"银记得它听过的歌。我把它放在录音机旁边三天了。"
龙安心这才想起,老人这几天确实总是把半成品放在一个老式录音机旁,里面循环播放着务婆的《开天辟地歌》。他原以为这只是某种仪式,没想到真有实际作用。
"声波锻造,"龙安心喃喃自语,"通过特定频率的震动改变金属晶体结构"
"什么波不波的,"陶德昌打断他,"就是银喜欢歌,就像人喜欢酒。"
回凯寨的路上,龙安心小心地捧着装有胸针的木盒,思绪万千。这件融合了千年工艺与现代科技的作品,似乎也象征着他自己在苗族文化中的位置——既非完全的外来者,也非真正的局内人,而是一座活着的桥梁。
吴晓梅的生日庆祝会在合作社举行。当她打开龙安心送的木盒时,全场突然安静下来。那枚蝴蝶胸针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翅膀上的星辰纹随着角度变化时隐时现。
"这是"吴晓梅的手指轻轻触碰银蝴蝶,突然像被电到般缩回,"它在动!"
龙安心微笑着演示了机关。当胸针被按特定方式佩戴在左胸时,随着佩戴者的呼吸起伏,翅膀会产生几乎难以察觉的轻微扇动,仿佛一只真正的蝴蝶停在心口。
"陶公说,这叫活银,"龙安心解释道,"只有吸收过月光的银才能"
他的话没能说完。吴晓梅突然上前一步,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这个在苗族文化中极为罕见的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龙安心自己。他感到胸前的蝴蝶银饰变得滚烫,似乎要烙进皮肤里。
"我给你戴上?"分开后,龙安心轻声问。
吴晓梅点点头,转过身去。龙安心小心地将胸针别在她的左衣襟上,手指不可避免地触碰到她锁骨处的皮肤,温暖而柔软。当他扣上卡扣的瞬间,吴晓梅突然深吸一口气——银蝴蝶的翅膀明显扇动了一下,发出几个清脆的音符。
"《蝴蝶歌》的第一句"务婆眯起眼睛,"它会唱整首吗?"
"目前只会三句,"龙安心承认,"陶公说随着佩戴时间增长,它会学会更多。"
庆祝会结束后,龙安心带着几位大学生志愿者回到雷山,准备用3d扫描技术记录陶德昌的工艺。没想到刚一拿出设备,老人就勃然大怒。
"不准拍!"他用苗语大吼,抄起一把锤子威胁要砸相机,"魂会被吸走!"
龙安心费了好大劲才安抚住老人,解释这不是普通相机,而是一种"画图的机器"。陶德昌仍然半信半疑,直到大学生们展示如何将扫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
"这是我的铁砧?"老人盯着屏幕上旋转的陨铁砧立体图,独眼瞪得溜圆,"连那个小坑都画出来了!"
"不止如此,"龙安心操作软件放大了铁砧表面的微观结构,"看这些纹理,像不像年轮?我们猜测这就是它能产生回声的原因——晶体排列形成了天然的分层结构。"
陶德昌凑近屏幕,残缺的手指轻轻触摸那些放大的图像。当龙安心切换到"声波模拟"模式,展示铁砧如何将一次敲击转化为三重回声时,老人的独眼突然湿润了。
"我爷爷说过"他的声音哽咽,"每一声锤响都是三辈人在干活——现在的你,年轻的你,和死去的你。"
扫描工作持续了三天。随着更多工具的数字化,一些惊人的发现逐渐浮出水面。那组看似随意的弯曲镊子,其弧度精确匹配声波在银中的传播路径;用于"泪丝"工艺的拉丝板,孔洞形状符合流体力学最优解;甚至陶德昌锤击的节奏频率,也被分析出能有效消除银的内部应力。
"这不只是工艺,"负责扫描的工科大学生惊叹,"这是一套完整的声学冶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