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归山(第2页)
她从随身的绣花布袋里掏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龙安心认出来,这是吴父记账用的,封面上还沾着泥点。
"阿爸让我给你的。"吴晓梅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歪歪扭扭的汉字记录:"1989年7月,带省地质队看洞,得补助120元。"
下面是一串名单,七个名字中有五个被划掉了。龙安心仔细辨认那些模糊的墨迹:"王李周这是?"
"当年进洞的地质队员。"吴晓梅的声音低了下来,"划掉的是已经去世的。最后两个还活着——周建国,现任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志明,黔丰集团首席地质顾问。"
龙安心的手微微发抖。三十年前的科考队,如今一个成了主管官员,一个当了企业顾问而他们当年发现的矿洞秘密,很可能就是现在这场争夺的核心。
"阿爸说,"吴晓梅继续道,"那支科考队取了样,但报告结论是无开采价值。后来公社把洞封了,立了禁入碑。"
"因为他们没发现硒的价值"龙安心恍然大悟,"九十年代谁在乎微量元素?但现在"
现在不一样了。富硒农产品市场价值连城,相关生物技术更是潜力无限。龙安心突然明白为什么周董事长会亲自来凯寨——那不只是商业考察,更是一次寻宝之旅。
"我去找周建国。"龙安心下定决心,"既然他当年参与过勘探,应该"
"没用。"吴晓梅摇头,"阿公说,那人早就变汉了——当了官就再不说苗话,家里老人去世都不回寨子。"
办公室门被推开,小李风风火火地冲进来:"龙总!快看新闻!"
电脑屏幕上正在播放省台的紧急插播:黔丰集团发布声明,称在雷公山地区发现"极具价值的稀有矿藏",已向省自然资源厅提交勘探申请。画面切换到周董事长接受采访,那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带着志在必得的微笑:
"兼顾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他动作真快。"龙安心冷笑。洞壁取样才几天,勘探申请就准备好了,显然是早有预谋。
"怎么办?"小李急得直抓头发,"保护区刚批下来,他们就要挖矿?"
龙安心沉思片刻,突然有了主意:"金教授说那矿洞有什么价值?"
"生态农业技术啊!"
"不,官方说法。"龙安心强调,"能申请文物保护的那种价值。"
小李恍然大悟:"苗族古代科技遗址!"
"没错。"龙安心已经拨通了金教授的电话,"我们需要一份紧急评估报告,证明那个矿洞是苗族生态智慧的物质载体对,比紫米本身更重要的那种"
挂掉电话,龙安心转向吴晓梅:"我们去看看务婆。如果那个洞真像《百苗图》记载的那么重要,她一定知道更多。"
暮色中的务婆家安静得出奇。老人独自坐在火塘边,手里捧着那本从国图拍回来的《百苗图》照片,银发在火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见他们进来,务婆只是抬了抬眼皮,又继续研究那些模糊的图像。
"阿婆,"吴晓梅用苗语轻声问,"关于那个洞"
"银洞。"务婆突然用汉语打断她,"汉人叫矿,苗人叫洞。不一样。"
龙安心蹲下身,平视老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务婆放下照片,从火塘边拿起一根细长的银针——杨公的作品,针尖闪着寒光。她将针尖指向照片上的某个细节:洞壁壁画中,一个祭司模样的人正在将稻穗插入石缝。
"汉人取宝,"她慢慢说道,吴晓梅同步翻译,"苗人养宝。银洞是子宫,稻种是婴儿。懂吗?"
龙安心盯着那个画面。祭司手中的稻穗不是随意插的,而是精准地插入一条矿脉纹路的末端就像是将种子播入土地,只不过这里的"土地"是矿脉。
"他们在矿洞里种庄稼?"龙安心难以置信地问。
务婆摇摇头,又点点头,最后唱起了一小段古歌。吴晓梅皱着眉头翻译:"大意是银是骨,稻是肉,没有骨肉分离的人,也没有骨肉分离的田"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苗族先民不是简单地在矿洞种植,而是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矿脉滋养作物,作物净化水土,人类作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既受益又维护平衡。这不是开采,而是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