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1章 活路头(第4页)

会议持续到深夜。散会后,龙安心独自留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当他翻到那份紫米检测报告时,手机突然震动——是吴晓梅发来的照片:月光下,吴父正打着手电检查试验田的篱笆,佝偻的身影在紫红色的土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照片下面是一行字:"阿爸说,野猪最爱紫米,得守三夜。"

龙安心放大图片,注意到田埂上插着几根奇怪的木棍,顶端绑着彩布条。他知道那是苗族的"稻草人",据说能驱邪避害。科学时代看来可笑,但此刻,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突然希望那些古老的"迷信"真的有效。

---

两周后,《农业遗产》期刊发表了金教授团队的论文,标题是《苗族古歌中的物候智慧与现代科学验证》。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这篇专业论文竟然在网上走红,连带"凯寨紫米"也上了热搜。

合作社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小李负责的网店一夜之间收到五百多单预售,连样品都还没磨出来。

"全是问富硒紫米的!"小李兴奋得声音都变了调,"有个上海客户说要包销我们全年产量!"

龙安心却盯着电脑屏幕皱眉。某宝上已经出现十几家卖"雷公山紫米"的店铺,价格从每斤八十到三百不等,用的全是他们发布的照片。

"得赶紧注册商标。"他对会计小张说,"还有地理标志保护"

"早被人注册了!"小张哭丧着脸,"雷公山紫米、凯寨硒米全被抢注了,连活路头都成了别人的商标!"

龙安心一拳砸在桌子上,茶杯被震得跳起来。他想起刘科长那天的突然出现,想起州里某些领导与企业的密切往来

"查查注册人。"他咬牙道,"还有,准备异议材料。我们有道光七年的碑刻证明这个品种的历史!"

正说着,吴晓梅匆匆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把刚抽穗的稻子——通体深紫,比野生样本更加饱满。

"试验田的!"她脸颊泛红,"比野生株提前二十天抽穗!阿爸说可能是回到低海拔的缘故"

龙安心接过那把稻穗,沉甸甸的质感让他心头一热。不管那些官僚和商人如何算计,这土地终究给出了最诚实的回应。

"准备收割仪式。"他突然说,"按最传统的方式,请务婆唱全本《丰收歌》。"

"可是商标"小张欲言又止。

"就用古歌米。"龙安心指向电脑屏幕,那里是网友对金教授论文的热议,"既然他们偷不走土地的记忆,就让他们记住这个名字。"

当天下午,龙安心独自去了趟州知识产权局。回来的路上,他绕道那片发现野生紫米的山坡。秋风吹过,紫色的稻浪翻滚如海。在稻田边缘,那块"活路头田"的古碑静静伫立,碑文在夕阳下清晰可辨:

"道光七年吴姓永耕"

龙安心蹲下身,拂去碑脚的新土。不知是谁,已经在这里摆上了一小碗新米饭,三炷清香袅袅升起。在苗族传统中,这是感谢土地神的仪式。

他掏出手机,拍下这个画面,发给吴晓梅。片刻后,回复来了:

"阿爸说,活路头田认主。我们找到了它,它也找到了我们。"

暮色渐浓,龙安心起身往回走。远处,合作社的灯光在群山环抱中温暖明亮,像一颗落入凡间的星辰。他突然想起务婆昨天唱的一句古歌,大意是说,每一粒种子都记得回家的路。

也许,人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