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3章 手艺传承(第4页)

龙安心抱紧柱子,感到整个结构正在缓慢但不可逆转地倾斜。要塌了!他必须立刻下去,但楼梯已经扭曲变形。情急之下,他抓住一根垂下的藤绳——可能是节日挂装饰用的,试图滑下去。

藤绳承受不住他的重量,在中途断裂了。龙安心重重摔在二楼平台上,右腿一阵剧痛。更糟的是,这次冲击加剧了鼓楼的倾斜,东北角的主柱发出可怕的断裂声。

"安心!跳出来!快!"吴老根在外面大喊。

龙安心拖着伤腿爬到窗边,距离地面至少还有三米高。就在他准备跳时,一个苍老但洪亮的声音响起:

"别动!楼还没到倒的时候!"

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不知何时出现在现场,白发如雪,脸上的皱纹像树皮一样深刻,但眼睛却亮得惊人。他拄着一根奇特的拐杖——其实是墨师专用的量尺,上面刻满了精细的刻度。

"蒙阿公来了!"有人惊呼。

老墨师不理众人,径直走到鼓楼倾斜的一侧,用拐杖轻轻敲击地面,然后侧耳倾听。接着,他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几根铜钉和一把小铜锤,递给吴老根:

"把楼西侧的瓦掀开三片,找到第三根椽子,钉入铜钉,要斜着钉。"

吴老根立刻照办。龙安心在楼上看得真切,当铜钉钉入后,鼓楼的倾斜竟然停止了,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固定住了。

"现在,"老墨师抬头看向龙安心,"把魂心牌放回去,正面朝上。"

龙安心艰难地爬回顶层,将银牌重新放入暗格,锁好。说也奇怪,做完这一切后,鼓楼发出一声低沉的"咯吱"声,然后微微回正了一些。

"可以下来了,"老墨师喊道,"慢点走,别惊动它。"

龙安心小心翼翼地沿着变形的楼梯下来,每一步都让鼓楼轻微晃动。当他终于踏出大门时,吴晓梅冲上来扶住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我没事,"龙安心安慰她,转向老墨师,"蒙阿公,多谢您"

老墨师摆摆手:"先看看你的腿。"

检查后才发现龙安心右腿胫骨裂了——和当年他父亲同样的伤。吴晓梅立刻取来务婆的药酒,老墨师却从自己包里拿出一个小葫芦,倒出些黑色药膏。

"用这个,"他说,"龙青山的配方。"

龙安心震惊地看着他:"您认识我父亲?"

"何止认识,"老墨师熟练地包扎着伤口,"他是我最后一个徒弟。"他抬头看着龙安心,目光如炬,"也是唯一一个学会鱼骨式的汉族人。"

包扎完毕,老墨师指挥村民用粗绳和木杠进一步加固鼓楼。他的一举一动都精准无比,仿佛能看穿建筑的每一处结构。龙安心坐在一旁,腿上的药膏开始发挥作用,热乎乎的。

"阿公,"他忍不住问,"为什么我父亲从没提起过您?"

老墨师停下手中的活计,叹了口气:"因为我不让他说。"他指向鼓楼,"这楼里有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什么秘密?"

老墨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鼓楼主柱上的纹饰:"你以为这些只是装饰?"他拉着龙安心靠近柱子,"看这里,这个纹路,是什么?"

龙安心仔细看去,在苗族传统纹样中,确实隐藏着一些似曾相识的线条——那是汉字《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侧脚"和"生起"技法的变体!

"这是"

"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老墨师肯定地说,"你曾祖父龙远山从汉族师傅那里学来,又融入了苗族的鱼骨式。"他拍了拍柱子,"这座鼓楼,是苗汉智慧的结晶。"

龙安心如醍醐灌顶。难怪父亲笔记中那些技法既有苗族特色,又有汉族古法的影子。原来早在百年前,两种文化就已经在建筑领域深度融合了。

"那地脉石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