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云端梯田(第3页)
傍晚,龙安心独自爬上后山。夕阳把梯田染成金红色,新建的基站天线在枫香树顶闪着冷光。他打开手机,发现信号满格。朋友圈里,那张"爬树装基站"的照片已经被乡长转发,配文:"新时代苗族青年风采!"
山风吹来,带着泥土和稻秧的气息。龙安心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竹子要经霜才甜。"变革就像山里的天气,来得突然却自有其道理。重要的是,在这片祖先生活的土地上,他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既不在深山老林里固步自封,也不在城市霓虹中迷失本色。
手机突然震动,是民族大学教授发来的消息:"视频已收到,震撼!下周三带团队来凯寨,进行系统采集。另,县电视台想采访你们合作社的数字化传承经验。"
龙安心望着远处寨子里升起的炊烟,回复了一个"好"字。转身下山时,他看见吴晓梅正站在合作社门口向他招手,她身后的木墙上,新刷的标语在夕阳下格外醒目:"让世界听见苗岭的声音"。
---
基站设备在枫香树上固定好的第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袭击了凯寨。龙安心正在合作社清点紫米库存,突然听见屋顶传来"啪"的一声脆响,接着是吴晓梅的惊呼:"天线歪了!"
他冲出门,看见刚安装不久的基站接收器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两个移动公司的工人穿着雨衣在树下指指点点,却没人敢上去维修。雨水顺着枫香树粗糙的树皮流淌,在树干上形成无数条微型瀑布。
"得固定住!"龙安心吼道,雨声几乎盖过了他的声音,"不然整个设备会掉下来!"
年长的工人摇摇头:"太危险了,等雨停再说。"
龙安心望着树上那个价值十几万的设备——如果摔坏,不仅全村刚通几天的网络会中断,合作社还要承担赔偿责任。他没再说话,抓起一捆麻绳就往树上爬。
"阿耶!"吴晓梅想拉住他,却只扯下一片被雨水打湿的衣角。
爬雨中的树比想象中困难十倍。树皮湿滑得像抹了油,龙安心几次差点脱手。爬到一半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瞬间照亮了整个村寨。在那一刹那,龙安心看见寨子里的老人们都站在自家门口,仰头望着他,脸上的表情在闪电中忽明忽暗。
终于够到设备时,他的手指已经冻得发麻。龙安心用牙齿配合右手将麻绳捆扎结实,雨水流进眼睛,火辣辣的疼。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听见下面小张技术员的喊声:"好了!稳住了!"
下树时,龙安心几乎是滑下来的。落地瞬间,一双有力的手扶住了他——是老猎人阿公。老人什么也没说,只是递来一个竹筒,里面装着辛辣的土酒。龙安心仰头灌下,热流从喉咙烧到胃里,冻僵的身体这才开始发抖。
"汉人娃娃,"阿公用苗语嘟囔,"比我们苗家的山羊还倔。"
雨停时已近黄昏。龙安心换好干衣服回到合作社,发现吴晓梅正对着手机发呆。屏幕上是他们昨天上传的务婆古歌视频,播放量已经突破五万,评论区挤满各种语言的留言。
"这个人在问"吴晓梅指着一条英文评论,"说想买务婆同款的银饰。"
龙安心凑近看,鼻尖差点碰到她的发梢。吴晓梅头发上有股淡淡的五倍子味道,混合着雨水的清新。那条评论来自一个叫"culturalroots"的用户,头像是个白胡子老头。
"回复他,说银饰是我们寨子特有的,需要定制。"龙安心说,"用翻译软件。"
吴晓梅笨拙地敲着手机键盘,突然抬头:"又有人打电话来了!"
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七个陌生号码。来电显示是云南昆明,对方自称是民族博物馆的研究员,想请务婆去录制全套古歌。龙安心刚挂断,手机又响起来——这次是县电视台,要采访"爬树装基站的苗族青年"。
"我们是不是太招摇了?"吴晓梅不安地问,手指绞着衣角。那件绣花衣还沾着前天直播时打翻的酸汤渍,已经洗不掉了。
龙安心正要回答,合作社的木门突然被推开。务婆拄着拐杖站在门口,身后跟着十几个寨子里的老人。老人们神情严肃,银饰在夕阳下闪着冷光。
"阿耶,"务婆用苗语说,"山外的声音太多了,寨子里的鸡都不下蛋了。"
龙安心心头一紧。这是苗语里含蓄的批评——意思是外来干扰打破了村寨的平静。他赶紧起身扶老人坐下,吴晓梅已经机灵地泡好了刺梨茶。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原来从昨天开始,就有陌生人开车到寨子里转悠,有的拿着相机乱拍,有的甚至直接闯进民宅要看"真苗绣"。最让老人们生气的是,几个自称网红的小年轻爬到神树上自拍,还摘了祭祀用的枫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