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政策东风(第4页)
德国产的真空包装机像头银白色怪兽蹲在厂房中央。技术员小王刚插上电源,务婆就往传送带上撒了把枫叶。
"使不得啊!"小王急得直跺脚。
老人不紧不慢解开蓝布包,取出块黑褐色的老刺梨干:"三十年前用土灶烘的,枫叶裹着埋在地龙洞。"
检测仪器的警报声让所有人屏住呼吸——菌落数竟比真空包装的还低20。大学生村官盯着光谱仪突然大喊:"是槲皮素!枫叶里的天然抗菌剂形成了微胶囊!"
争论持续到深夜。年轻人坚持全自动化,老人们搬出务婆的"三不箴言":不伤古法、不丢手艺、不断根脉。吴晓梅突然掀开织布机,取出个苗锦口袋:"看!我们的祖先早就发明了透气保鲜!"
最终方案令人叫绝:在真空机前加装杉木熏蒸箱,结构完全复制蒸糯米用的甑子。试运行那天,枫香混合着刺梨的甜香弥漫整个车间,连县质检局带来的德国牧羊犬都趴在出料口不肯走。
阿强工具箱里掉出的安全帽扣还带着当年火灾的焦痕。他调试数控机床时,袖口露出的烫伤疤痕让龙安心想起那个闷热的夏夜——他们用身体挡住漏电的搅拌机,救下了整个施工队。
"那栋楼最后还是塌了。"阿强啐掉烟头,"王老板用劣质钢筋,现在倒搞起民族文化产业园。"
电脑突然蓝屏,代码如瀑布般倾泻。阿强脸色骤变:"有人在系统里植入了比特币挖矿程序!"追踪到的ip地址直指省城某写字楼——正是王老板公司的楼层。
龙安心捏着那张"苗疆古镇"宣传单,效果图上抄袭的吊脚楼群连瓦片数量都和凯寨一样。阿强突然拆开机床主板:"看!他们还在芯片上刻了标记!"
显微镜下,集成电路板表面赫然是微型"王"字商标。这手法龙安心太熟悉了——二十年前工地上的劣质钢筋,也都打着这样的钢印。
支教老师小林举着"我爱北京"的识字卡,孩子们跟读的声音被窗外务婆的古歌冲得七零八落。小阿朵突然用苗语提问:"老师,天安门用苗话怎么说?"
年轻教师求助地看向老校长。老人用火塘炭在墙上画了个"天"字象形符,形如展翅的蝴蝶。督查组破门而入时,看见满墙汉字与苗文对照的"日月星辰",最年长的组员突然红了眼眶——那个"天"字符号,和他母亲绣在围裙上的一模一样。
"我阿妈说"这位严肃的处级干部哽咽道,"蝴蝶妈妈生下的天,要用地上的歌来养。"
吴师傅教阿彩认黏土的法子堪称绝活。老人蒙着眼抓起把土,在掌心搓几下就能报出产地:"雷公山南坡第三道坎的,含朱砂,淬火时泛红光。"
真正的考验在暴雨夜进行。老人带徒弟蹲在山涧边,指着被雨水冲刷的崖壁:"看那道青灰泥线,是银脉土,祖宗用来验纯度。"阿彩的笔记本上,矿物图谱旁密密麻麻记着苗语口诀。
当她第一次独立锻银时,陨铁却在坩埚里炸成烟花。吴师傅掏出个熏黑的陶罐:"缺了蜂魂引。"褐色粉末散发着松香——是烧过的野蜂巢。
"我爷爷取蜜从不戴面罩。"老人将粉末撒入熔银,"要让银器记住人味儿。"
凌晨时分,阿彩的作品终于成型:融合数控雕刻的太阳纹胸针。吴师傅放在耳边轻摇,银铃般的声响中露出微笑:"像极了我年轻时打的第一个银镯。"
副县长亲自驾驶首辆通勤车,车头绑着的红冠公鸡是苗家"开路鸡",颈羽在风中烈烈如火。龙安心站在新挂的合作社牌匾下,led屏正播放着阿强制作的宣传片——地龙烘干系统的镜头配上了电子芦笙曲。
没人注意到吴师傅悄悄离场。老银匠在后山坟前摆下三样供品:新打的银钥匙、真空包装的刺梨干,还有那份文件复印件。山风翻动纸页,露出背面褪色的铅笔字:
"路通之时,记得给银器刻新纹——要像彩虹那样,连着山两头。"
暮色中,第一盏太阳能路灯突然亮起。光柱穿透雨雾,在泥泞未干的新路上投出一道微型彩虹,正好连接着合作社与远处的村小。操场上传来的双语朗读声,和车间的机器轰鸣交织在一起,惊起了林中栖息的锦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