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章 政策东风(第2页)

---

政策扶持款到账满月时,合作社举办了"新设备启用仪式"。副县长亲自剪彩,红色绸带却怎么也剪不断——吴晓梅偷偷用了苗家织布的"不断头"技法。

热闹中,龙安心发现阿强蹲在厂房角落调试机器。这个曾经的钢筋工,现在正用数控机床雕刻银饰模具。见他过来,阿强指着屏幕上的3d建模图:

"龙哥,我把地龙管道的纹路扫描下来了,你看——"

屏幕上,古老的陶管纹路被转化成数据模型,竟与《苗疆工物志》记载的"十二节气律"完全吻合。

仪式结束已是黄昏。龙安心独自走到父亲坟前,发现碑前放着朵新鲜的刺梨花——这种花只在暴雨后盛开。

远处,新修的公路像条银带缠在山腰。第一盏太阳能路灯亮起的瞬间,惊飞了林间的夜莺。

副县长的小轿车刚停稳,车后轮就陷进了泥坑。司机猛踩油门,排气管喷出的黑烟把合作社新刷的白墙熏出一道斜杠。龙安心赶紧带着几个小伙子去推车,手掌按在滚烫的车尾盖上,闻到了一股焦糊味——和当年在广州工地修挖掘机时一个味道。

"别急别急!"副县长钻出车子,锃亮的皮鞋立刻陷进泥里。他低头看了看,突然大笑:"这才对嘛!乡村振兴就得沾点泥土气!"

文件交接仪式在晒谷场举行。秘书小刘刚展开红绸布,一阵山风就把文件吹得哗啦作响。潘阿婆眼疾手快,用银项圈压住了纸角。阳光下,项圈内侧"光绪二十三年"的刻痕清晰可见。

"巧了不是?"副县长指着刻痕,"这份文件正好是县里第23号!"

围观群众的笑声还没落下,龙安心已经翻到文件最关键的一页:除了50万扶持资金,还有一项"非遗工坊设备采购绿色通道"。表格里"真空包装机"那栏,有人用铅笔打了个星号,旁边写着苗文"小心"。

德国产的真空机运到那天,全寨子都来看热闹。银白色机身映着朝阳,像头矜贵的西洋牲口。技术员小王刚要插电试机,务婆突然往输送带上撒了把枫叶。

"老人家,这可使不得!"技术员急得直摆手。

"慌什么?"务婆摸出个布包,"先试试这个。"

布包里是她珍藏三十年的老刺梨干,用枫叶裹着,再用竹篾捆成小包。拆开时,金黄的果肉居然还带着弹性,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

技术员将信将疑地把老果干和新烘的刺梨一起放进机器。检测结果让所有人傻眼:老果干的菌落数比真空包装的还低!

"不可能!"技术员猛拍仪器,"这破玩意儿又坏了?"

大学生村官突然福至心灵:"不是机器问题!"他指着屏幕上的光谱图,"枫叶里的槲皮素形成了天然抑菌膜!"

当晚的合作社会议上,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年轻人坚持要全自动化,老人们却搬出了务婆的"三不原则":不伤古法、不丢手艺、不断根脉。

最后还是吴晓梅想出折中方案:在真空包装前增加一道"枫香熏蒸"工序。她连夜设计了个木制熏箱,结构竟和苗家蒸糯米的甑子一模一样。

阿强的到来引发不小轰动。这个曾经的钢筋工,现在留着寸头,胳膊上还有当年工地烫伤的疤痕。他打开工具箱时,掉出个锈迹斑斑的安全帽扣——和龙安心珍藏的那个是一对。

"你走后第三个月,"阿强调试着车床,"那栋楼就塌了半边。"

原来他们当年建的"金融中心",因为包工头偷工减料,竣工前就出现结构性裂缝。现在的标志性建筑是后来重建的。

"姓王的现在可风光了,"阿强咬着烟,"在省城搞什么民族文化地产。"他递过一张皱巴巴的宣传单,上面印着"苗疆古镇"效果图——分明是抄袭凯寨的吊脚楼群!

龙安心正要发作,数控机床突然警报大作。阿强检查后脸色变了:"主轴温度异常有人在系统里植入了挖矿程序!"

屏幕上一串串代码闪过,最后定格在某个ip段——正是王老板公司的办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