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媒体效应(第2页)
半小时后,两人要离开时,龙安心突然说:"等等,你们漏了银管区的样品。"
"那个……"高个子支吾着,"银器烘干属于特殊工艺,要另案处理……"
"现在采。"吴晓梅直接拽过采样袋,"全程录像,省得有人说我们调包。"
她故意把取样过程拖得很长,每个动作都按苗家传统来——先向银管行礼,再用竹刀(而非金属勺)取样,最后用芭蕉叶包裹。这番操作把检测员看傻了,弹幕直播间却炸了锅:
【这才是真正的非遗!】
【跪求购买链接!】
【那个说致癌的出来挨打
夜深人静时,老陈独自来到鼓楼。他掏出一沓发黄的稿纸:"你父亲当年写的《地龙烘干技术改良报告》,我偷偷留了一份。"
龙安心接过稿纸,手指微微发抖。父亲的字迹工整有力,每一页都画着精密的结构图,边缘还标注着苗汉双语的注意事项。最让他震撼的是最后一页——申请专利的设想早在1998年就写好了,却被当时的乡长以"集体财产"为由否决。
"你爸是我见过最倔的人。"老陈摩挲着照片,"为了证明银管杀菌效果,他连续三个月记录数据,最后用苗文和汉字写了双版报告……"
火塘里的柴啪地爆出个火星。龙安心突然明白父亲为什么总在深夜伏案——那不是普通的笔记,而是一个苗族工匠对传统的坚守与革新。
检测报告出来的当天,县里来了个车队。龙安心以为又是来查封的,没想到打头的竟是省民宗委的公务车。
"经过检测,你们的银管烘干产品不仅安全,硒含量还超出标准七倍!"领导举着报告宣布,"省里决定将地龙系统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掌声中,龙安心注意到人群边缘站着个熟悉的身影——王立明正冲他眨眼,手里晃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权益保护办法》的红头文件。
当晚的庆功宴上,老陈喝得满脸通红:"下周……嗝……央视农业频道要来采访!"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记得把银管擦亮点……"
吴晓梅突然插话:"不行!"
所有人都愣住了。
"苗家老银器越擦越晦暗才值钱,"她认真地说,"那是岁月给的包浆,作假不得。"
越野车队的到来惊动了整个寨子。龙安心发现第三辆车上跳下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正用专业设备拍摄村民反应。这人脖子上挂着苗银吊坠——不是旅游区卖的那种,而是正宗的雷公山老银匠手艺。
"您是?"
"《民族地理》摄影师张黎。"年轻人掏出证件,"我奶奶是务婆的表妹。"
他展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暴雨当晚,他在对面山头拍到了合作社抢救设备的全过程。画面里,地龙洞口升腾的热气在冷雨中形成奇特的雾柱,宛如一条银龙盘旋而上。
"这镜头已经卖给bbc了,"张黎压低声音,"但我想跟你们合作深度报道。"
龙安心正要细问,突然听见女记者尖声呵斥:"那个谁!别拍这些破房子,多拍烘干系统!"
她指的"破房子"正是潘阿婆的吊脚楼——百年老屋的板壁上,用烟灰画着苗族迁徙史诗《跋山涉水》的图谱。
栏目组执意要务婆在镜头前唱古歌烘托气氛。老人勉强唱了一段,导演却喊停:"太沉闷了!能不能欢快点?像《最炫民族风》那种节奏!"
务婆气得银发直颤。吴晓梅突然拿起芦笙:"我有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