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1章 旧军考核(第2页)

第三项:文化测试与政治审查

体能和技能的尘埃(更多是失败的灰烬)落定,精神与忠诚的考验悄然降临。幸存者们被分批带进临时搭建的巨大草棚。里面光线昏暗,弥漫着稻草和汗水的混合气味。简陋的木桌后,坐着负责文化测试的文书。

试卷极其简单:认几个常用字(如“兵”、“令”、“忠”、“勇”),写自己的名字;几道基础的加减算术题(如“三营十哨,每哨五十人,共多少人?”)。然而,就是这简单的试卷,却让台下绝大多数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士兵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有人对着试卷上的墨点发呆,有人偷偷瞄向旁边,换来监考宪兵严厉的呵斥。只有极少数识文断字的士兵,才能勉强作答。

与此同时,另一股更隐秘、更危险的力量在校场的人群中无声地穿梭。他们是叶怀瑾手下“鹞子”营的精英探子,穿着与新兵无异的旧号衣,眼神却如同最精密的探针。他们手中拿着厚厚的、墨迹未干的名册,上面记录着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关于这些旧军队人员的零碎信息:姓名、籍贯、原属部队、长官姓名、有无劣迹、是否参与过镇压民变、与哪些旧势力有牵连……

“鹞子”们如同融入鱼群的鲨鱼,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低声盘问,语气看似随意,问题却直指要害:

“姓名?籍贯?”

“原属哪支巡防营?管带(营长)是谁?哨官是谁?”

“去年五月,西郊码头闹事,你们营去了没?你当时在哪个位置?开枪了没?”

“听说过邓司令吗?对咱们岭南自己个儿当家作主,怎么看?”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小锤,敲打着被问者的神经。一个眼神闪烁不定、穿着相对体面些的原旗营小头目,被两个“鹞子”看似不经意地带到草棚角落。

几个看似闲聊的问题过后,“鹞子”脸上的笑容骤然消失,眼神锐利如刀:“你刚才说你是灰州绿营的?可名册上灰州绿营去年就被打散了。你腰上挂的这枚‘忠勇’佩,是前年省城武备学堂发给优秀学员的,你一个旗营的,哪来的?”

那小头目瞬间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嘴唇哆嗦着语无伦次。

“鹞子”头目冷笑一声,对旁边伪装成宪兵的同伴使了个眼色:“身份可疑,言语不实。带走!地界营‘有请’!”

校场上,哀鸿遍野。淘汰区的红叉区域,人数迅速膨胀,哭声、哀求声不绝于耳。

而通过初步考核、被暂时编入新兵营的人,也并未轻松。

等待他们的,是唐伯韬制定的、如同地狱般的新兵训练大纲:天不亮的武装越野,无休止的队列和体能,严苛到极致的纪律,以及无孔不入的政治灌输——“效忠邓贤!保卫岭南家园!”

同样的场景,在韶州、灰州、潮州、照庆、崖州…所有设立新兵整训大营的地方同时上演。

十万之众的庞然大物,在邓贤冷酷的“汰弱留强”铁律和现代化军事管理理念(超越时代)的双重碾压下,开始了痛苦的蜕变。

淘汰者的命运,被无情地划分为“建设兵团”、“遣散”、“地界劳改营”三条路。

鲜血(反抗者的)、汗水、泪水,浸透了岭南的寒冬。

但一支真正属于邓贤的、高度集权、思想统一、纪律严明、初具现代陆军雏形的十万大军骨架,正在这铁血淬炼中,艰难而坚定地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