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疳症门1-1(第1页)

疳症总括

十五岁以上的人患此症称为劳,十五岁以下则叫做疳。病因是乳食损伤脾脏,过食肥甘厚味,节制失度,内生积热,致使气血津液被消耗煎熬。初患时小便如米泔水,午后出现潮热,时间久了,会出现青筋显露,肚子膨大坚硬,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干枯,眼睛无神等症状。

【注释】这里说的大人,指十五岁以上的人,他们患相关病症称作劳。若是十五岁以下的人患病,都叫做疳。这是因为小儿所禀赋的气血较为虚弱,脏腑娇嫩,容易受到损伤。或者因为吃奶进食过饱,又或者食用肥腻甘甜食物没有节制,食物停滞在胃脘中部,传导运化迟缓,肠胃逐渐受损,就会产生积热。积热强盛进而形成疳症,便会消耗气血,煎熬津液。凡是疳病刚开始的时候,小便如同淘米水一样,午后会有潮热症状。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正确治疗,就会使得小儿青筋暴露,肚子变得又大又坚硬,面色呈现青黄之色,肌肉逐渐消瘦,皮毛变得干枯憔悴,眼睛也变得没有光彩,至此疳症就形成了。然而,应当分辨清楚病症所属类型然后进行治疗,这样才不致出现失误。

脾疳

脾疳表现为面色发黄、肌肉消瘦,身体发热、困倦且嗜睡,心口部位痞塞坚硬,腹部胀满、肿胀,喜欢卧于冷处,爱吃泥土,腹部坚硬疼痛,头大脖子细,不爱进食,伴有吐泻、烦躁口渴,大便腥秽黏稠。先以攻积、消疳之法,用消疳理脾汤、肥儿丸治疗,积滞消除后,再用参苓白术散补脾调理。

【注释】在五行中,脾属土,对应颜色为黄,主司肌肉。所以当小儿患脾疳时,就会出现面色发黄、肌肉消瘦的症状,身体发热,精神困倦而喜欢睡觉,心口下方感觉痞塞坚硬,对乳食懈怠不想进食,睡觉时喜欢待在凉爽的地方,还会出现爱吃泥土的异食癖,肚子坚硬并且疼痛,头部较大而颈部细弱,有时会呕吐、腹泻,口干且烦躁口渴,大便气味腥臭、质地黏腻。治疗时,应当先攻除体内积滞,可选用消疳理脾汤、肥儿丸。积滞消退之后,再调理脾脏,以参苓白术散为主进行治疗。

消疳理脾汤

芜荑三棱莪术青皮(炒)陈皮芦荟槟榔使君子肉甘草(生)川黄连胡黄连麦芽(炒)神曲(炒)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将药物与灯心草一同加水煎煮,之后服用煎好的药汤。

(方歌)消疳理脾用芜荑,三棱莪术青陈皮,芦荟槟榔使君草,川连胡连麦芽曲。

肥儿丸

人参(二钱半)白术(五钱,土炒)茯苓(三钱)黄连(二钱)胡黄连(五钱)使君子(四钱,肉)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肉(各三钱半)甘草(钱半,炙)芦荟(二钱半,煨)

把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用黄米煮成的糊来调和药末,制成如黍米般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汤化开后服用。

参苓白术散

人参(二钱)茯苓白术(土炒)扁豆(炒)薏米(炒)山药(各五钱。炒)陈皮(三钱)缩砂桔梗(各二钱)甘草(一钱,炙)建莲子(五钱,去心)

将上述药物一起研磨成细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煮老米得到的汤液调配后服用。

疳泻

疳疾会损伤脾脏而引发泄泻,治疗妙法是先清热再补脾。初期适宜用清热和中汤,泄泻时间久了,用参苓白术散疗效显着。

【注释】疳泻这种病症,大多是由于积热损伤脾脏,致使水谷无法正常分清别浊,从而频繁泄泻。治疗方法应当是先清热祛湿,使用清热和中汤。如果泄泻持续很长时间没有痊愈,就应当逐渐进行调理,此时用参苓白术散,能取得快速的治疗效果。

清热和中汤

白术(土炒)陈皮厚朴(姜炒)赤苓黄连神曲(炒)谷芽(炒)使君子生甘草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