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1-1(第1页)
有人问:血痹病是怎么得的呢?老师说:那些养尊处优的人,骨骼脆弱而肌肤丰盛,又因过度疲劳而出汗,睡眠时身体常常翻动,再加上被微风侵袭,于是就得了血痹病。只要脉象呈现微涩,在寸口、关上部位脉象小紧,适宜用针刺来导引阳气,使脉象调和、紧象消除,病就会痊愈。
【注释】历节病属于伤气,气受伤会导致疼痛。血痹病属于伤血,血受伤会导致肿胀、麻木。前面阐述了邪气聚于气分的情况,这里阐述邪气凝聚于血分的情况,所以称为血痹。养尊处优的人,指的是富贵人家,平素食用甘甜肥腻的食物,所以骨骼脆弱、肌肤丰盛厚实,因此不耐疲劳,疲劳就会出汗,出汗则腠理开泄。也不耐久卧,睡觉时身体常常翻动,翻动时就容易被微风侵袭。这是说富贵之人外表强盛而内里虚弱,即使是微小的风邪,也容易致病。然而怎么知道是得了血痹病呢?只要身体出现麻木不仁,脉象呈现微涩,就可知是邪气凝聚在血分。寸口、关上部位脉象小紧,也是感受风寒微邪应有的脉象。针刺能够导引经络,治疗各种痹病,所以适宜用针刺来导引气血,泻除邪气,使脉象不再涩滞而趋于调和,紧象消除、邪气消散,血痹自然就会通畅。
【集注】周扬俊说:天下只有养尊处优的人是身体安逸而内心劳苦,身体安逸所以肌肤丰盛,内心劳苦所以骨骼脆弱,骨骼脆弱就不耐疲劳,肌肤丰盛则卫气不固,稍有劳累,就会出汗,出汗后阳气虚弱,即使是微风也能够侵袭,从而使血行痹阻。所以一见到脉象微,就知道阳气不足,一见到脉象涩,就知道阴血多有阻滞,这是血痹病的基本脉象。而邪气侵入的部位,就会呈现小紧之象,小是正气被拘抑的表现,紧是寒邪侵入的征象。然而仲景明确说是微风,为什么反而出现寒脉呢?大概是因为邪气随着血脉上下运行,阻滞津液,没有不疼痛的,所以疼痛会出现紧脉。用针刺来泻除邪气,导引阳气外出,那么邪气去除而正气自然伸展。
血痹病,阴阳脉象都微弱,寸口、关上脉象微弱,尺中脉象小紧,外在症状是身体麻木不仁,如同风痹的症状,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进一步详细阐述脉象和症状,以明确治疗方法。上一条说六脉微涩,寸口、关上脉象小紧,这一条说阴阳脉象,寸口、关上都微弱,尺中也小紧。综合来看,可知血痹病的脉象无论浮沉,寸口、关上、尺中都微弱、都涩滞、都呈现小紧。微弱表示正气虚弱,涩滞表示气血运行不畅,小紧表示有邪气,所以血痹病应该有这样的脉象。血痹病的外在症状,也是身体麻木,不知痛痒,所以说:如同风痹的症状。只是不像风痹那样在关节间游走疼痛。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是以调养营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次。
【集注】周扬俊说:这是对上一条的补充,血痹病之后,没有通过针刺治愈,于是使得原本寸口脉象微弱的,现在阴阳脉象都微弱了,而且寸口、关上都微弱,尺中也出现小紧。小紧既然出现在尺部,那么邪气侵入得就越深而越不容易排出,为什么呢?正气虚弱的地方,就是邪气容易停留的地方。《脉经》中把内外称为阴阳,上下也称为阴阳,现在尺部既然小紧,那么微弱之象属于内外都有就很明显了。如果从症状上来说用麻木不仁来概括,那么疼痛、麻木常常与自身感觉相阻隔,麻木不仁的程度就很严重了,所以用风痹来形容,并非真正的风痹。于是用黄芪固护卫气,芍药滋养营阴,桂枝调和营卫,充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发胃气,大枣补益脾气,这是最为恰当且不可更改的治法。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二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有一个方子中含有人参)
一般来说,男子看似身体健康没有病症,脉象表现为大的,这是虚劳病;脉象表现得极为虚弱的,也属于虚劳病。
【注释】男子身体健康的话,应当出现符合四季和五脏变化的正常脉象,现在寸关尺六部脉象表现为大而且极为虚弱,这不是健康人的脉象。然而脉象大却没有力量,是因为过度劳累损伤了脾气;脉象极为虚弱的,是因为内在的肾阴肾精受到了损伤。这些都是即将发展成虚劳病的征象,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脉象表现。
【集注】李彣说:所谓的健康人,就是外表看起来没有疾病的人。就像医经中所说的脉象异常但人却没有明显病症的情况。人劳累后,身体在外表现为疲倦,体内正气被耗损,脉象大并不是因为正气旺盛,重按脉象必然空虚濡软,这是外表看似有余而内在不足的表现。脉象极为虚弱,就说明精气已经被耗损了。大概脉象大,是虚劳病在脉象上表现于外的情况;脉象极为虚弱,是虚劳病在脉象上表现出的内在衰弱。
魏荔彤说:男子看似身体健康没有病症,脉象大是虚劳病,脉象极为虚弱也是虚劳病。脉象大的,是邪气旺盛;脉象极为虚弱的,是精气被耗损。用这两句话来揭示虚劳病脉象的总体特征,但没有说脉象大具体表现在哪一部脉象上,虚弱又体现在哪一经上。这就需要诊治的医生,根据五劳七伤的具体病因来仔细审察判断。
人到了五六十岁,患病且脉象大,出现沿着脊背两侧发生痹痛的症状,如果还出现肠鸣(“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连贯,可能有误)、腋下生疮(马刀)、颈部生瘰疬(原文“侠瘿”,“瘿”应是“瘰”字之误)等症状的,都是因为虚劳而引发的。
【按语】“肠鸣”这两个字,与上下文不连贯,一定是竹简次序错乱。“侠瘿”的“瘿”字,应当是“瘰”字。常常遇到这种病症,有先患虚劳后出现瘰疬的,也有先有瘰疬后出现虚劳的情况,从来没有见过先患虚劳后得瘿病或者先得瘿病后患虚劳的,一定是抄写流传过程中的错误。
【注释】健康人在二三十岁时,如果常常出现脉象大的情况,那么大多会患上虚劳病。如果人已经到了五六十岁,脉象也大,但却不马上患上虚劳病,是因为虽然气血已经虚弱,但是体内虚火微弱,虚火微弱所以不发生虚劳病。虽然不患虚劳病,然而气血和营卫之气虚弱,痹阻不通,所以会出现腋下生疮(马刀)、颈部生疮(鼠疮)、颈部生瘰疬等病症。这是为了阐明虽然脉象大是相同的,但引发的病症却不一样的道理。
虚劳病的症状,脉象表现为浮大,同时有手足烦热的症状,在春夏季节病情加重,在秋冬季节病情减轻。“阴寒精自出”中的“寒”字,应当是“虚”字,是抄写流传过程中的错误。
【注释】这里说脉象浮大是虚劳病的表现,并且详细说明了其症状。手足烦热,就是现在所说的虚劳病中的五心烦热,是因为阴虚不能潜藏阳气。阴虚而精液自行流出,就是现在所说的虚劳病中的遗精,是因为阴虚不能固摄守住。腰膝酸软瘦削不能行走,就是现在所说的虚劳病中膝盖酸软,身体瘦削、骨骼痿软不能起床的情况。春夏属于阳,阴虚的人不能耐受春夏的阳气,所以病情加重;秋冬属于阴,阴虚的人在秋冬季节身体状况相对好些,所以病情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