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李斯尉缭入秦加速修建郑国渠(第2页)
“不必多礼,平身吧。”
苏铭早在历史上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但见面时,依旧没有显露出倨傲之色,虽说他是穿越者,可却依旧要遵从这个世界的规则。
求贤若渴,就要有求贤若渴的态度,对待贤才,礼贤下士既是诚意,也是礼节所在,不可马虎。
否则,招贤不成,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单单一个尉缭,就值得苏铭亲自出面,更别说还有一个李斯。
在苏铭刚进来的时候,尉缭就一直在打量他,看到他斜长的丹凤眼,英挺的鼻梁,饱满圆润的天庭,锐利的目光,温和的面容,心中暗暗赞叹。
别的不说,光这卖相就比魏国的安厘王不知好了多少。
历史上,或许是因为赵姬的事和吕不韦的服毒自尽,使得尉缭对嬴政的印象极差。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他在被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他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秦王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想要离开秦国。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尉缭这段话也是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记录,实际上也是对嬴政的丑化和抹黑。
正常人怎么可能长成这样,更别说还是一国之君,除了欧洲那种近亲繁殖的产物,王室的血脉一代代优化,即使最开始的君王面相平庸,几代基因优化下来,也会变得俊美。
毕竟抹黑嬴政在汉朝是政治正确,不过能被司马迁这样写,尉缭没准还真的想离开秦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后面更精彩!
历史上,尉缭刚入秦,与后来的秦国将军蒙恬偶遇,蒙恬为之亲自牵马,请回府中。蒙恬曾请尉缭继续着书,尉缭断然回绝,并打算离开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
嬴政多次求教,尉缭多次拒绝,后来出走,这使得嬴政大怒,欲杀之,但在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让李斯将其追回,并在李斯的建议下授以国尉之职,最后终于得到尉缭的肯,愿意扶助秦国,入朝为臣。
这算是苦求不得,强求留下的范例。
不过现在,嫪毐没有作乱,吕不韦也没有因此而受到牵连,嬴政在六国的名声不差,先天印象如此。
人的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关中平原是秦国的根基,这里是平原之地,很适合耕作,可这样的地方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水。
耕种很依赖水源,而关中却是十年九旱,咸阳屹立在千里沃土上,却难有大用,没有水,长不出庄稼。
郑国渠的修建计划正好能解决这个难题,这是明晃晃的阳谋,可秦国君臣明知道这是陷阱,但还是不得不跳进去。
因为水渠一旦建成,对秦国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届时,秦国的国力将大大增强,关中的战争潜力将成倍增长。
如今,派郑国使用疲秦之计的韩惠王已死,但这条水渠仍在修建,现在已经即将成功了。
郑国主张修建的这条水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泾河从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
这个地方的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
郑国的计划是在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靠着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形成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