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靖难攻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靖难攻略 第747节(第3页)

明明只是都司,可情况却比那些有布政使司管理的地方还要富裕,这一切都是政策倾斜带来的成果。在渤海,牛羊肉与粮食根本不愁卖,朝廷每年都会从这里运粮前往大宁和辽东乃至北平。

一旦铁路通车,这里将会成为北京的粮仓,每年可以运出近百万石粮食来缓解北京和大宁的粮食问题。

在这里,百姓穿绢布是常态,他们不会像南方的百姓一样,干活时担心把衣服磨破而赤膊上身,甚至连布衣都懒得换,穿着绢衣就在田间走动干活。

虽然只是三月中旬,当地土地并不好耕种,但闲来无事的人也会去应聘工人,前往矿场工作。

唯有前往矿场时,他们才会穿上不太舒服的粗布麻衣。

渤海粮价每斤仅二文,矿工劳作一日便可获一百二十文工钱。

若是算上酒肉,那劳作一日足够一个人在家中吃酒喝肉七八天时间。

渤海仅六十万人口,算下来也不过才十余万户,而从这里走出的军士便多达四万。

用西厂力士的话,那便是随便抓一人,兴许他的亲戚便是某个卫的指挥使,甚至是都指挥使。

面对这种现象,朱瞻壑并没有感叹,而是隐隐担忧。

只是渤海的政策都由自家父亲制定,而这里也确实是龙兴之地,政策倾斜也实属正常。

经过长春城,昔年废墟的长春被建立起来后,如今已有数万百姓居住其中,大多以在就近官营矿场工作为生。

简单逛了逛,朱瞻壑便北上前往了松原,乘船抵达了鹤城卫。

来到这里,渤海的那种繁华才渐渐褪去。

鹤城卫与几年前没有太多变化,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开垦的荒地变多了。

此前朱瞻壑随朱棣北征时,这里的耕地顶多出城五六里便开垦结束,而今却需要走出八九里才行。

这是一件好事,代表着它们开始渐渐自给自足,除了作战还需要依靠渤海运粮外,其余时候很少需要从外界运粮。

再过几年,这里恐怕就可以囤积粮食,供给燕然都司了。

想到这里,朱瞻壑加快了脚步,最终在三月尾巴抵达漠北东部的海喇儿城。

这是燕然都司过去几年的驻地,聚集的兵马为二卫一万一千二百人。

不出朱瞻壑的预料,他领到的军籍牌果然是总旗官,而他也将以一个总旗官的身份在这里渡过一年的戍边时间。

“陛下,殿下抵达海喇儿城了。”

“我看到了。”

四月中旬,在亦失哈的提醒中,朱高煦将朱瞻壑寄来的家书看完。

信中,朱瞻壑隐晦提出了渤海与其它地方发展的不平衡,对此朱高煦也只是无奈。

朱瞻壑虽然二十一岁了,但他接触的权谋却近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