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们曾一起走过的光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那天下午,阳光和篮球都刚刚好(第3页)

我和他们之间,真的可以建立什麽了。

打完球,他们一个个往水泥看台上一坐,大口喘气,喝水、说笑、讨论刚才谁的球最漂亮。

我也坐在一边,擦着额头的汗,忽然有点出神。

原来,g0u通不一定要靠讲话。

一场球赛,一次眼神交换,一次协防补位,也许b我在讲台上站十分钟都更能拉近关系。

这羣看起来酷酷的高三生,也不过是和我一样,在努力适应这个世界的样子。

他们以爲我教他们,其实,有时候他们也在教我。

我看着那几个还在投最後几球的身影,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教育不止在课堂上,也不止在成绩里。

它藏在一场球的呼x1之间,藏在我们互相“看见”的那个瞬间里。

球赛打完,太yan已经偏西,汗水混着风在身上晾出了一层薄咸。

场边的几位学生全都坐倒在水泥看台上,大口喘气,衣服sh透,有人靠着柱子闭眼,有人把篮球当靠垫,抱着半打盹。

我转身去了趟小卖部,买了几瓶水回来,撕掉塑封,拧开盖子,一人丢了一瓶。

“诶,林老师……”其中一个男生愣住了,双手有些慌地接住,“我们自己带的水……您还特意买啊?”

“打得这麽认真,不该请你们喝一瓶?”我咧嘴一笑,自己也拧开一瓶灌了口,“打得b我还拼。”

他们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脸上多少有点局促的笑意,像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老师也会在课下“人模人样”地做点人情味的事。

“林老师你……打球挺厉害的。”唐越坐在最边上,靠着膝盖笑着说。

“那当然,”我顺手抛了个球给他,“不过你也不差,那球……y吃我那一下,不怕撞膝盖?”

“怕啊,”他接球笑了,“但不试试,怎麽知道撞不动?”

这就是年轻人的态度。野,真,带着那种让人又头疼又喜欢的冲劲。

水喝了一半,气氛也慢慢松了下来。

我坐在他们中间,试探着问:“你们……都高三了吧?有想过以後想g嘛吗?”

有人说想学计算机,有人说想去外地读艺术学院,还有人说“先考上再说”。目标不统一,但声音都挺乾脆。没有那种习惯x“我不知道”的含糊,也没有太多遮掩。

“说到底还是想去远一点的地方吧。”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笑着说,“换个空气,也换换眼界。”

“对啊,我们这些‘政策班’的,家里大多也没指望太多,我们自己想争口气。”另一个声音跟上。

我听着,心里有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