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3章 国之重,血肉铸(第1页)

凌晨5:50,靠近江边的临江中学,气温早已跌破零下四十度,教室内生铁炉子烧得通红,劈啪作响的木柴在炉栅上吞吐着暗红的火舌。

烟筒斜着伸向窗外,出口处凝结的冰棱随寒风摇晃,时不时坠下碎冰,在雪地上砸出细小的坑洞。

这所曾经承载着美好愿景的学校,在设计之初,当地政府特意让它面朝滩沙江,为的就是让师生们在课业间隙,能眺望辽阔江面,感受江风拂面的惬意,舒缓繁重学习带来的压力。

可此刻,这份开阔却成了致命的缺陷,呼啸的南风毫无阻拦地长驱直入,将整栋建筑吹得簌簌发抖。

火炉被特意安置在教室门口,本想充当抵御寒气的屏障。

敞开的炉门虽然吞吐着滚滚热浪,但也排出大量木材燃烧产生的废气,刺鼻的味道在狭小的空间内弥漫。

刺骨的寒气见缝插针,顺着门缝、窗缝疯狂涌入,与热浪在半空交锋,形成一股股冷热交替的气流,让人浑身不自在。

这些熊熊燃烧的木柴,大多是曾经在滩沙江周边肆意生长的油松。

作为当地数量最多的树木,在和平时期,它们受到严格保护,任何砍伐行为都被明令禁止。

然而,随着局势的急剧变化,战争的阴云笼罩了这片土地。

为了清空射界,让士兵们的视野不受阻挡,也为了扫平江滩上可能阻碍作战的障碍物,这些曾经被视作珍宝的油松,遭到了大量砍伐。

它们挺拔的身姿倒下,化作炉膛里的燃料,成了士兵们在这严寒中取暖的不二之选。

门框与门板的连接处随着风压时张时合,发出"吱呀,哐当"的刺耳声响,仿佛下一秒就要散架。

透过门缝望去,两名站岗士兵裹着硬邦邦的军大衣,其中一人倚着廊柱,将步枪斜挎在肩上,冻得通红的鼻尖几乎要贴上领口的毛领。

另一人则在廊道上来回踱步,鞋底与冰面摩擦出"咯吱咯吱"的响动,脚印刚踩出来,就被新雪迅速覆盖。

两人偶尔交谈两句,白雾混着烟草的焦糊味从领口溢出,很快被风雪卷走。

隔壁教室里,全连的老兵们被集中安置在此。

屋内三座炉子烧得正旺,呛人的烟雾里,扑克牌拍打桌面的声音混着粗粝的笑骂声此起彼伏。

“顺子!王哥你这对j管不住吧?”准备接岗的士兵将牌重重拍在桌上,震得炉上的铁皮壶嗡嗡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