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灭金灭宋归一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六章 天下来日当磨折(第1页)

天下来日当磨折

四月十七清晨,临安城西北的钱塘门外,九曲从祠,王显庙旁的北山之水边,两棵橘子树下有一座墓地,低矮的土丘前有一方小小的石碑,上书‘贾宜人之墓’。

“宜人”就是宋代命妇的封号,这似乎是某家豪门大户衰落之后,家中老夫人亡故,虽然有个封号,却还是难以起大墓,只能如此草草安葬,在周围的墓地中十分不显眼。

此时十余名汉子立于坟墓之前,罗怀言指着这座墓地,对一名大约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说道:“你确定就是这里吗?”

中年人有些畏缩,却还是点了点头:“正是这里,俺爹为了不让秦老狗发现,只能立这样一个墓碑,而且在坟墓周边,种了两棵橘子树,二十年了,这两棵橘子树……竟然已经如此高大……竟然都已经二十年了……”

说到这里,中年人莫名落泪,不多时便已经泪流满面。

罗怀言叹了一口气,随后将几锭金子放到中年人手中:“忠义之士,辛苦你们了。”

中年人却没有看手中的金锭,泪流满面之余只是连连摇头:“俺爹死之前就告诉俺,早晚有这么一日,早晚有这么一日岳元帅会平反昭雪。即便俺爹看不到,俺也能看到,俺看不到,俺的儿孙也能看到,如今,终于到了这一日了吗?”

刘淮回头,看着此人。

二十年前,岳飞在大理寺被冤杀之后,如果按照流程,就会直接在大理寺墙角找个地方草草埋了。

但是狱卒槐顺却是有感于岳飞的忠义,不顾危险,将岳飞的尸体偷运出来,并且埋在此地,种树立碑,用大理寺的勒字铅桶与岳飞的随身玉珏为凭证,以期待来日岳飞平反昭雪之时,能得到安葬。

然而槐顺却并没有等到这一天,他在数年前去世,临死前将这个重任交与了自己的儿子。

也就是面前这名唤作槐康的中年人了。

原本刘淮还以为自己会费一番手脚才能找到这名被记载在野史中的小人物,可他却没有想到,在杨倓的帮助下,只是稍稍翻阅了大理寺小吏过往的花名册,就顺利将槐顺找了出来,并顺藤摸瓜的找到了他的家人。

随后,罗怀言出面,以山东义军的身份与槐康接洽,在展示了许多缴获自金军的旗帜与金鼓之后,终于获得了对方的信任。并且在离开临安的这一日,罗怀言说服槐康将刘淮带到了岳飞的墓前,以作祭拜。

然而这却并不是来自朝廷方面的平反。

刘淮正色说道:“槐大哥,今日我等只是祭拜岳元帅,并不能为他正名。但是槐大哥,你也莫要着急,太子马上就要登基,到时候自然有人会为岳元帅平反昭雪。”

槐康将金子放在一旁,随后从怀中颤颤巍巍的掏出一枚玉珏,递了过来:“这是从岳元帅身上摘下来的信物,如此一来,俺也算真正洗清了俺家的罪孽了。”

刘淮有些动容,上前俯身将金锭捡起来,塞到槐康怀里,复又将那枚玉珏推了回去,握住槐康的双手说道:“槐大哥,罪孽都是秦老狗与朝中贵人犯下的,你们都是黔首,清清白白,并没有任何罪孽。”

槐康摇头说道:“不,俺爹说了,当日在大理寺没有挺身而出的人,在朝中没有为岳元帅仗义执言之人,皆是戴罪之身,只不过这种罪孽不是人间的县官可以判罚的,却在幽都王那里一笔一笔的记了下来。

俺爹说,秦老狗是要被千刀万剐的,但是他这个助纣为虐的怯懦之人,却也免不了油锅里走一遭,今日,今日俺终于能……”

说罢,槐康终于泣不成声。

刘淮再三叹气,望着这名在史书上也记了一笔的小人物,心中难免感叹:如果此时宋国的贵人们能有百姓三分廉耻,两分骨气,早就已经克复中原了。

刘淮也只能连连安慰槐康,随后在对方情绪缓解之后,方才开始了祭拜。

说是祭拜,却也没有太牢之类的祭品,只有鸡鸭几只,薄酒一坛,外加几炷香罢了。

陆游、毕再遇等人在刘淮的带领下分为两列,向着这座小小的陵墓恭敬行礼,随后刘淮又在碗中倒上酒水,三碗放在陵墓前,与祭品肉食之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最后则是给自己斟满了一碗。

“岳元帅。”

刘淮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缓缓说道:“你的路走不通了。”

“你已经试过了,我父亲也已经试过了,我……我也已经试过了,我用尽了办法,却发现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头,无法再前进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