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辽东江南皆烦恼(第1页)
辽东江南皆烦恼
汴梁之乱注定是要名垂史册的,除了火烧了半个城,造成死伤无数之外,其中各路人马的牵扯,忠义的未必为国,为国的未必忠义,再加上心怀叵测之人,一波三折之下,足以让参与各方感受到深深的寒意,也足以让后世的编剧获取灵感了。
金国的内乱已经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仆散忠义所率的十几万中路军已经有了政治依仗,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解决的了。
在这个消息传递十分缓慢的时代,身处江南的刘淮与身处辽东的完颜雍都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得知汴梁所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这两个人此时都陷入了麻烦之中。
完颜雍的麻烦在于契丹与蒙兀部落。
之前说到,完颜雍派遣使臣,到塔塔儿部请求援兵来夹击请契丹起义军。
当时塔塔儿部是欣然接受的。
蒙兀人又不讲究春耕,既然能纠集人马去抢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塔塔儿部一直是金国的忠犬,到时候讨灭契丹起义军,难道就不能给忠犬一根骨头吗?
塔塔儿部的首领兀格连辽东江南皆烦恼
这话既是事实,又是托词。
张孝祥这个宰相种子自不必多说,哪怕是朱熹也有一任的知县经历,若是在宋国为官,在外放就能成为州通判,也就是一州之地的二把手,在朝中就要为御史之类的清贵官员。
但刘淮如何能让他们轻易的当上知州?
还没有考察,就要吸纳进政体之内,岂不是取祸之道?
而且以宋国的体制,边地的知州通常文武一把抓,除了中央分配的转运使掌握财权,已经无限接近于唐朝的节度使了,刘淮不可能让外人来当这个职位,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哪怕是张孝祥,刘淮最多也只能先让他当一州通判,负责一下民事,过上一年半载,考察通过之后再委以重任。
至于其余没有什么名气的士子,刘淮准备直接将他们吸纳到军中,当一任参谋军事。
这是唐朝时的老办法,当时的科举制度还不健全,如果文人不能从正常流程中做官,往往会到边地参军,协助各路节度使管辖兵马,收拾后勤。
历练上几年,再有节度使向中枢进行报功与推荐,而此时中枢一般就会任命他们当亲民官了。
其中道理是很简单的。
你能管好数千大军的后勤,能协调好边地地方与军队的关系,那么你管辖一个县是没什么问题的。
刘淮虽然有这番安排,但依旧显得过于托大了一些。
别人不论,这可是张孝祥啊!
你将他带到北地,让他当通判?是不是过于羞辱了一些?
然而张孝祥似乎也是早有准备,继续拱手表态:“大郎熟知北地,文武之事皆是十分在行,自有全盘规划,我只是一介书生,自然要听从刘大郎的军令。”
山东与两淮此时算是边地。
虽然这句话十分难绷,但对于南宋来说,这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边地什么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