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内部的声音(第2页)
我放慢语速,“我们的老工程师们面对质疑,只在实验室墙上贴了句话:‘让数据说话’。”
我环视全场:“现在数据就在你们手里,测试报告、靶试曲线、质量记录,哪份材料经不起推敲?”
角落里一个一直沉默的女技术员突然举手:“孙工,我是新来的。”
“但上次整理档案时看到,‘争气机’自研前也经历过类似质疑……”
“没错。”我点头,“当时有人建议推迟发布,但项目组坚持按计划公开结果。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实力不需要包装。”
会议室门被轻轻推开,宣传处的刘铭探头进来:“孙工,有几个记者想采访……”
“让他们等一会儿。”我摆摆手,“这里的事更重要。”
我转向众人:“现在回到各自岗位该做什么?数据录入的确保每个数字准确,流程协调的盯紧每个环节。”
“谣言最怕什么?怕你较真儿。”
小陈突然站起来:“我明天就去把全部测试数据重新核对一遍!”
王工推了推眼镜:“我们组可以把复合制导的验证报告做得更详细。”
看着渐渐活跃起来的会场,我最后补充道:“记住,我们守护的不是哪个人的面子,是国家安全的底线。散会!”
走出会议室时,那个新来的女技术员追上来:“孙工,谢谢您。我这就去把该做的事情做踏实。”
我点点头,看着她小跑离开的背影。
一早,我提前半小时来到办公室,发现质量控制部的灯已经亮了。
小陈正对着电脑屏幕核验数据,手边放着半杯凉掉的豆浆。
“这么早?”我问道。
他头也不抬地指着屏幕:“孙工,我把去年所有靶试数据重新跑了一遍,特别是射程参数。”
“您看这个曲线。”他调出图表,“每次试验的环境温度、气压数据都完整记录,数据链完全吻合。”
我俯身细看:“高原地区的低空气密度对射程的影响系数算进去了吗?”
“都校准过了。”小陈兴奋地调出另一份文件,“我还找了气象部门要了当时的历史数据,完全对得上。”
这时研发中心的王工也抱着笔记本进来:“孙工,我们连夜把复合制导系统的验证报告补充了。”
“这是主动雷达导引头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测试数据……”
我们正讨论着,小林进来:“那个……我整理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公开参数对比表。”
我有些意外地接过文件。表格清晰地列出“雷霆-10”与几款国际主流空对空导弹的关键参数对比,在射程、速度等核心指标上都展现出竞争力。
“做得不错。”我拍拍他肩膀,“不过要注明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