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碎片”里的光(第2页)
“分析组那边花了两天,发现那不是‘噪声’,是隔壁平台一个辅助设备的泄频信号,被我们的传感器意外捕捉到了微弱耦合。”
“虽然对我们设备本身没影响,但那个辅助设备的泄频模式……暴露了它一个设计冗余度不够的问题,后来他们平台自己做了优化。”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小小的议论声。
赵工补充道:“不是什么大发现,就是说明,手册是死的,现场情况是活的。”
“有时候,那些被程序自动过滤掉的‘碎片’,里面可能就藏着点别的东西。”
赵工分享的这些,不正是技术支援中心日常接触最多的东西吗?
流程之外的异常记录,非核心的测试日志,外场反馈回来的零星“小毛病”……
它们就像散落的拼图碎片,大部分时候被归档、被忽略。
“赵工,”我忍不住开口,“你刚才提到,觉得那组‘噪声’太规整,不像常见的干扰。”
“这个判断……是基于经验,还是有具体的特征库对比?”
赵工看向我,似乎有点意外我会问这个。
“两者都有吧。经验多了,对常见的干扰模式心里有数。但光靠经验不够,容易先入为主。”
“那次是刚好觉得‘不太对’,就多留了个心眼。至于特征库……”
他摇摇头,“非核心设备的异常特征,很难建那么全,成本太高。”
他顿了下,像是在组织语言:“更准确地说,是‘感觉’。”
“就像你看多了正常的波形,突然看到个不一样的,哪怕很微弱,它‘跳’出来了。”
“这种‘跳’,可能就是一种潜在关联的信号。”
“感觉……”我低声重复了一遍。
这个词在高度流程化、数据化的军工企业里,显得有点玄乎,甚至“不专业”。
但赵工的经历恰恰证明,在程序和规则之外,人的观察、直觉、责任心,往往是捕捉那些“异常碎片”的第一道网。
“说得太好了,赵工!”质量部的孟玥接过话茬。
她是这次交流会第二个分享的,讲的是日常质检中发现的一些小零件批次差异引发的系统级隐患。
“我们那儿也是,标准流程筛掉大部分问题,但总有那么点‘感觉不对’的。”
“细究下去,往往能挖出点流程上的疏漏或者供应商的猫腻。靠的就是‘人’这根弦绷得紧。”
她的话引起不少技术支援和文档管理同事的点头。
小王适时推进流程:“感谢赵工和张工的精彩分享!下面有请信息组的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