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苍穹之下演的什么意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6章 除恶务尽(第2页)

陈主任皱眉:“不是说了按计划分批进行吗?”

“他们那边都发现了新的可疑迹象,等不及了。”赵工把一份内部加密传真放在桌上。

“尤其是西南电子所,说是在最近的内部审计中发现了一些异常数据访问记录。”

李处长接过传真看了看:“这样吧,孙工,你们先集中精力把这两个单位的接入问题解决好。其他单位按原计划进行。”

我立即安排技术小组兵分两路:一组人继续完善标准化方案,另一组人着手处理紧急接入需求。

接下来的几天,办公室变成了临时指挥中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传真机不停地吐出各地发来的数据请求。

技术小组的同事们轮流值班,确保24小时都有人处理突发问题。

“琳姐,南方研究院的数据格式和我们差异很大。”小刘拿着刚收到的数据样本来找我,“他们的日志记录方式完全不一样。”

我接过样本仔细查看:“这样,你马上联系他们的技术负责人,请他们提供数据字典和格式说明。必要时可以开个视频会议。”

与此同时,王工程师那边也遇到了难题。她在制定统一标准时,发现有些单位使用的还是老旧的系统,数据导出都很困难。

“这个问题很普遍。”李处长在每天的进度会上说,“许多老牌军工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瓶颈。”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开发一套轻量级的数据采集工具,专门针对老旧系统。这个任务交给了赵工的技术团队。

“给我一周时间。”赵工立下军令状,“保证做出适配大多数主流老系统的采集工具。”

在这一周里,我几乎以办公室为家。白天要协调各单位的接入工作,晚上要审阅技术文档,经常忙到深夜。

“注意身体。”有天晚上陈主任来看我们,带来了一大袋水果,”这场全国筛查是场硬仗,但不能把身体累垮了。”

第七天晚上,赵工兴奋地冲进办公室:“做好了!采集工具测试成功了!“

我们立即组织演示。新开发的工具成功从一台老旧的服务器上提取出了完整的安全日志,而且全部转换成了标准格式。

“太好了!”李处长难得露出笑容,“这下子最大的技术障碍解决了。”

随着工具问题的解决,全国筛查工作开始加速推进。每天都有新的单位接入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涌入我们的服务器。

筛查进行到第二周,系统发出了第一个高危预警。西北某研究所的一个账号在短时间内尝试访问了大量敏感数据。

“立即通知该单位的安全部门。”李处长果断下令,“同时启动远程协查机制。”

通过新建的协同工作平台,我们很快就查明了情况:原来是一名新来的技术人员不熟悉操作规程,误操作导致了异常访问。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说明我们的预警系统是有效的。”王工程师在总结会上说,“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误判过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