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一个女孩(第3页)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生活相对优越的城市里的知青,下放到穷苦的农村,和农村人一起吃苦受罪,其实,应该反过来,应该把在乡下挨饿受贫的农村小姑娘,小伙子,带到城市里来,让他们也沾沾城市的光,享受城市的文明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但那个时代很迷离,很魔幻,难以揣摸。毕竟,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在哪里“转筋”呢,根本没有发言权。我读小学的时候,同桌是一个叫源的可可爱爱小女孩,很温柔,很柔和。我告诉她我爸爸是云南知青,源一愣:“我爸爸也是!你爸爸哪连哪排的?”我说不出来,憨然一笑:“说不定我爸爸和你爸爸认识哟。”成都去云南的支边知青很多,远不止10几,20个。他们都是被时代耽误的一代人,中国错过整整一个黄金时代的发展机遇。
嘲笑《月朦胧鸟朦胧》的是没有爱情的俗人;嘲笑f4的是鼻涕都没揩干净的小邋遢;嘲笑《梅花三弄》的是只知道舞刀弄枪的大老粗。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精神满足和物质充裕的相互结合和补充。不要把精神满足和物质充裕对立起来,其实根本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我希望的“电影”应该这样“演”:妈妈在一盏五彩斑斓的大吊灯下,坐在宽敞的客厅里看电视。我和爱人手牵着手在阳台下面说悄悄话,我把头靠在爱人的肩膀上,阳台上橘黄色的灯光把我和爱人照得影影绰绰。妈妈看的电视剧传来一阵悦耳的片尾曲,这个傍晚时分,浪漫而悠然。
我期待的《昨夜星辰》,什么时候开演?我打开手机,搜寻电视节目预告表。
2023年4月30日外一篇
创建时间:202343021:40
标签:牛粪
我读初中时,班里有一位老师。这个老师是我们当地一所大学的教授,屈尊来我们中学当老师,教中学生。有一次春游,教授和同学走在乡间土路上,迎面看见一堆牛粪。教授忽然大发感慨:“我就喜欢自然,你们看,我穿布鞋,其实穿草鞋更好。你们穿的什么耐克,阿迪,我看都不看。”教授接着指着牛粪说:“这个东西好,泡水喝清热的!”同学们听了觉得教授观点精妙,非寻常人。一个不知进退的初中生,用一根木棍挑上牛粪说:“教授,给,拿回去泡水喝。”教授不置可否的冷笑一声:“你的那个牛粪太湿,要干酥酥的泡水才好呢!”
其实我并不讨厌牛粪,小的时候,去外婆家,外婆住在乡下。我会闻到乡间特有的牛粪味,当然,这种味道不是浓烈的,也不是弥散性的,而是若有若无的。新鲜的牛粪味混合乡间清新的空气,让人很是清爽。城市中绝对闻不到这种味道,城市里的空气满是灰尘味和油漆味,还混杂着汽油的刺激性味道,让人憋闷。所以,牛粪味成为我的一种乡间记忆,没有牛粪味,我就找不到青草和泥土的香味,它们是牢牢混合在一起的。
在燃料短缺的地方,牛粪是一种清洁燃料。生一堆火,把捡来的干牛粪压成饼,以粪饼养火,不仅没有怪味,还经久耐烧。煮饭,烤土豆,烧水,甚至烘干打湿的衣服,都在这牛粪堆上。我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乡下人要拾粪,后来才听大人说,粪的作用很多,不仅可以肥田,还可以如干牛粪一样当柴烧,是一种乡村里必不可少的物资。据说,有的乡下人为了拾粪,还要争地盘,甚至打架斗殴,闹得不愉快。这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城里忌讳的脏东西,在乡村成为宝物,成为争抢的资源。
城市里的人之所以讨厌牛粪,原因很多,比如说城市里原本是不养牛的,牛粪一定是乡下人把牛牵来拉的。牛粪和乡下人在城市居民的意识深处被连在一起,于是,对乡下人的歧视也转移到牛粪上。当然,牛粪本身有一种牛粪味,城里人已经习惯香水的工业香精味道,自然把牛粪弃之如敝履。但牛粪确确实实是一味中药,把牛粪烧成灰,泡水喝可以退烧,治痢疾。所以我们的教授老师说牛粪是个好东西,并非自命清高,做淡泊节俭的秀。他确实知道一点牛粪的功效,然后免费科普给我们听。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大概还在读幼儿园,我得热伤风。妈妈带我去路口的中医院看中医,一个老中医让我把手腕放在一个怪软和的垫子上,给我号脉。我是喜欢看中医的,因为中医不需要打针。我一走近西医院注射室,听见里面别的小孩绝望的哭闹声,就吓得两股战战。那个时候医疗落后,注射用的针筒足有小擀面杖那么粗,那么大,看着就吓人。老中医号完脉,给我开一副中药,让我回去一天三次的喝。回来的路上,我虽然还生着病,但得意洋洋,好似打胜仗的将军。因为我逃过一次,被擀面杖那么大的针筒打针的恐怖事件。
妈妈给我熬中药之前,把一个黄纸袋包好的散酥酥的中药拿给我看,里面赫然有一只蝉,手脚俱全的趴在一堆草叶上,栩栩如生。我看着有点害怕,待会儿我就要喝这只蝉熬的苦水水。这只蝉能治好我的病吗?为什么我觉得我得的病和它并没有关系?药熬好后,我怀着一种胆战心惊的恐惧,闭着眼睛把中药喝下去。等我喝完药,妈妈马上递上一颗大白兔奶糖:“奖励你吃药这么勇敢!”我含着眼泪,咀嚼大白兔,一股奶香浸润我的口腔。
和蝉相比,其实我更愿意喝牛粪泡的水。因为牛粪是没有生命的物质,喝它泡的水,不会有负罪感,甚至蕴含喜乐:你们都不要的垃圾,我拿来有大用处。这符合我的性格特征,崇尚自然,简单,方便和物尽其用。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会把牛粪载入中药大辞典,而不是一只蝉,哪怕中医师告诉我,蝉的药效有多么大。我始终是害怕吃虫子的,哪怕只是喝虫子熬的水。
我觉得牛粪还有一种心理治疗的作用。所有人都知道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奶谁不喜欢,老人小孩都离不开。牛粪为牛奶的副产品,没有牛粪的产生,哪里来的牛奶?更何况还有诱人的牛肉,牛全身都是宝。牛粪就是牛的一个代表性的标志,我们看见牛粪,就知道一头肌肉强横,乳房饱满的牛在我们附近,可能正悠闲的吃着草。那么,我们心底就松弛起来,因为我们看到牛粪,就想到牛,想到牛肉,想到牛奶,想到雨天烘干衣裤的火塘,想到清新的乡间空气,想到淳朴的农民憨厚的咧嘴一笑。更何况,牛粪那么孤零零,却昂首挺胸的盘踞在路中间,自带一种喜剧效果,可以给我们紧张的生活带来一丝轻松和愉悦,正像我们喜欢去农家乐一样。
稍有乡间生活经验的就知道,牛粪大概是所有粪中最不臭的。人粪,猪粪,鸡粪,甚至狗粪,猫粪都比牛粪臭。牛粪带有一种青草的味道,虽然不能完全说是香味,但很清新,很自然,充满生命原始的律动。牛粪简直就是粪便中的香水和清流,就像有人住牛棚,但没听说过有人住茅坑,住猪圈的。牛粪很好,淡雅无争。
我听说在东南亚某些地方,有一种特色食物——牛肠汤。特色在于,他们不清洗牛肠,直接一整截带着牛粪的牛大肠放到锅里煮。煮出来的汤绿油油的,像加了草料。据说在当地这是招待贵宾的食物,一般人想吃还吃不上。不过,就我们中国人来说,吃这样的牛粪牛肠汤还是需要勇气。毕竟,我们的感觉不会完全臣服于我们的理性。
牛粪是乡间的奏鸣曲,牛粪是自然的代理商。到乡下的时候,我会故意去找一找牛粪的味道,因为没有闻到牛粪味,就好像没到过乡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会选择让我的身上带上点隐隐约约的牛粪味,而不是一股茉莉香水的味道。因为,一切真实而自然的事物,都使我深深迷醉。
2023年5月1日
创建时间:2023519:30
标签:九寨沟之旅
今天是51国际劳动节,据说今年的51特别热闹,各大景区都人满为患,摩肩接踵。离我不远的九寨沟想来也一定是宾客盈门,汗牛充栋。已经过去的疫情让所有的国人憋在家里好几年,疫情一过,自然倾巢而出,弥补前几年未能远游的遗憾。我在家赋闲,不用凑热闹节假日出游,可以在平日悠悠闲闲的各处逛逛,这是自由职业者的好处,时间灵活。
20多年前,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和我一个要好的同学喜,一起去九寨沟旅游。我们参团去的,同去的还有一家广东人,两个在广州工作的年轻小姐姐和一家三口三个北京人。出发前头一天,我到喜家。一进门,喜的爸爸正在大发雷霆,原来是打牌输了钱,在家里寻气发作。喜爸爸看我来了,不再说话,转身进房间。那一晚,我和喜挤在一起,迷迷糊糊的度过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到指点地点,上旅游车,开始我们的旅程。
导游是个20多岁的姐姐,很干练,甘孜州人,说话做事都很果决。旅途还没开始,就出状况。一个大爷赖在导游的专座上,不肯离开。理由是年纪大,需要有个好座位。导游姐姐火冒三丈,要大爷回他座位去,大爷纹丝不动。导游姐姐对司机说:“张师,不要开车。他不走,我们就都不走,陪着他。”大爷看导游态度坚决,在全车人的指责中,讪笑着回他的座位。导游姐姐这才让司机发车,一路风驰电掣,向九寨沟奔去。
1个小时后,我们就离开市区,来到四川平原的沃野腹地。两边的风景淡淡的,有零星的房屋,农田和一排排行道树。北京三口中的妈妈对他儿子说:“你去挨着哥哥,正好你们三个一路,有个伴。”北京小孩来到我旁边的座位和我坐在一起。说是小孩,其实看起来一点也不小。北京小孩年纪比我小两岁,但个头比我高,身体比我壮,很有男子汉的样貌。我自然而然的开始和北京小孩聊天,我问他:”呀!你怎么这么壮实?”北京小孩说:“我练游泳的,专业队!”我听见好一顿感叹,想自己怎么不练练游泳,好和他一样精壮。我接着问他:“你们北京是不是有个北京四中,很有名。”小孩说:“有,在那里读书的,就等着上清华北大。”我看着这英俊的男孩,隐隐有点羡慕他。他不仅是北京人,还是专业队的游泳运动员,上重点中学,长相不凡,性格潇洒。
到地震遗址的时候,导游姐姐说:“大家快看,这就是地震遗址,现在是一个湖。”我努力的张望,没有发现什么地震的痕迹,只看见一块石碑,上面写:“地震遗址公园”几个红字。导游姐姐接着科普:“九寨沟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和喜嘻嘻哈哈的一路打闹嬉戏,并不关注导游姐姐的讲解,喜把他妈妈给我们买的蛋糕拿出来,我们一起分享蛋糕。我拿一块给北京小孩吃,他摇摇头,坚决的拒绝。看得出,北京小孩不是馋嘴的人。
两个结伴出游的广州小姐姐一路上都在讨论她们的领导,变着法说领导的不是。一个说:“搞一言堂,风气不正。”另一个马上接过话头:“换个新领导看是不是好点。”我听见觉得欢乐,两个小姐姐年纪并不大,却满腹牢骚,有点牙尖嘴利,婆婆妈妈的意思。广东人家,一行7,8个人,男男女女,时而说几句广东话,时而说几句粤式普通话,似乎也在抱怨。说路途太远,风景不好,手机没有信号等等,好像不太高兴。倒是我和喜,北京小孩一路说说笑笑,很愉快。
晚上到松潘古城住一夜,第二天才进景区。吃晚饭的时候,桌上有一盘粉丝。一个大姐端起来就拿到自己面前,她老公提醒她:“这是别人的菜。”大姐一脸不耐烦:“我们那里就是这样吃,你看,都没人夹,全归我了。”我和喜混个半饱,溜出去逛古城。因为正是夏天旅游季,松潘古城里游人众多,夜市上人头攒动,各个小店灯火通明,售卖各种旅游纪念品。我和喜转悠到一家首饰店,给牛女士买一条水晶项链,九寨沟出水晶。喜没有买首饰,他凑到一家专卖藏刀的刀具店,买了一把未开锋的藏刀。喜说:“我早就想买一把,这边的藏刀最地道。”我看着这把带刀鞘的藏刀,有点害怕,这属于管制刀具吧,是不是有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我不好说什么,只能由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