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节(第3页)
既然朱翊钧已经预测了结果,那么就要早做打算。
哱拜是王崇古招回来的,那就让王崇古去解决。
王崇古老谋深算,花费四年时间,总算给了朱翊钧一个满意的答案。
隆庆初年,有一位光禄寺卿靳学颜,他提出最耗费天下钱财的,是各地军队。
两阵相对,冲锋陷阵、摧毁敌军,是军队的实际效用。
边防常年战乱,兵士不足,只能用乡间百姓充当,而内地许多人,当了一辈子兵,却没有机会上一次战场。
所以,他提议,应当规定按期限轮番守戍,也就是换防。
这个思路非常好,除了省钱,优化资源,还能确保各地能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使其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还能降低边将反叛的风险。
当时,身为兵部尚书的王崇古开始着手此事,分批少量将哱拜的部下与军队调往全国各地。
哱拜虽然心里有点想法,但全国各地都这么干,也不是只调走了他的人,戚继光、李成梁、麻贵、刘显都被抽走了精锐,他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况且,此事由王崇古牵头,他在大明能有如今的地位,全都是王崇古给他的,他更不敢有半句怨言。
三年多时间,连他儿子都被调去了别处,新来的官兵,又不是他的家丁,听从总督和总兵的调遣,他这个副总兵的权力正逐步减少。
过两年,王崇古还打算将他也调去别处镇守,远离宁夏。
朱翊钧与冯保和张居正讨论过此事,二人都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在万历三大征中,哱拜的叛变虽然存在许多客观因素。
但哱拜身为外族,在当地势力过大,朝廷难以控制,却也是主因。
如此,便可将此事件扼杀在还未萌芽的阶段。
朱翊钧对于王崇古的处理非常满意。
当初,高拱、张四维都走了,唯独留下了王崇古,的确是明智之举。
朱翊钧正打算给他封赏,谁曾想,冯保想:“除了风……冯保想:“除了风调雨顺……啊,孩子你知道对于农耕文明来说,风调雨顺有多重要。
明朝的灭亡,也有小冰河期频繁天灾一份功劳……”他说的好像是“除了这些年风调雨顺,自己为大明,为百姓做的不多”这是什么意思,他做的已经够多了。
不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为什么把风调雨顺归结为自己的功劳,这不应该是老天爷的功劳吗?“陛下……”朱翊钧仰起头看他,眼里还有小时候的纯真,像是看穿了他的想法:“大伴,他们都说,天子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天子仁德,上天才不会降罪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