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痛(第3页)
车帘锦缎虽然未见龙纹凤绣,但车辕上缠绕的鎏金铜铃却昭示着非比寻常的身份,这马车正是宣王府的座驾。
李元勒缰下马,面前的马车也随即停下。
车帘撩起,露出了意料中的少年容颜。
十年前,辞官的李元应诏入宫赴宴。
宴席上,皇子们在生母示意下,一个接着一个,争相向皇帝展示自己的学有所成。
皇帝淡然处之,而百官们则不紧不慢地观赏着小皇子们的争宠。
但总有一些人,能够邀天之好,轻易而举地获得所有人的喜爱。
七皇子出现时,大家的目光毫无犹疑地被吸引过去了。
李元这辈子见过许多人,但与芝兰玉树这四个字如此契合的,只有宣王伯喻。
不仅皇帝对他尤为宠爱,就连满朝文武也毫不吝啬地向他示好。
可后来,李元在这个少年的眼睛里,看见了连自己都为之惊叹的东西。
那是一种恨意和歉意交织的情感——他抱歉着战乱带来的贫穷、疾苦,憎恨着权力底下的残忍、丑恶。
母亲的病逝、柔然的腐朽,身为敌国皇子的无力,正如他的血脉一样,将他生生撕裂。
即使李元早已抽身庙堂,但一直以来,这个少年的消息总是引他留心。
近日,滁州流民涌入京城,引发民乱。
正如五年前坚持修建江堰一样,伯喻力压众议,坚持将流民就地安置。
官道上,李元翻身下马,恭敬作揖:“微臣参见殿下。
”“李先生,别来无恙。
”伯喻抬手回礼,舒然淡笑道,“先生怎么从西城的方向来?”“老朽有个酒友住在西城,回来的路上刚巧路过流民营,于是停留片刻,看了看营中情形。
”伯喻眸光微亮,语气带着敬重:“即使远离庙堂多年,先生仍是心怀苍生。
”李元捋着胡子,哈哈笑道:“少不识愁,老难忘忧。
殿下抬举老朽了。
”他笑声渐敛,“多亏了殿下,滁洲涌来的流民得以安生。
”伯喻拱手道:“李先生博古通今,不知对户部眼下的安置之策,可有什么见教?”李元望着天边残云,低吟道:“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哪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话音顿住,苍老嗓音里裹着叹息,“百姓流离失所,最怕的便是无枝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