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皇长孙和皇太孙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3节(第2页)

“先生,”朱翊钧笑眯眯的看着他,“你有什么,直说便是,不必有所顾忌。

”张居正这才说出了实情。

“一条鞭法”虽然有利于国家财政,也为百姓减轻了负担,但切切实实触及到了大地主和地方官吏的利益。

朝廷内部,反对的声音都从来没有停止过。

因为许多官员,就是从各地的大地主家走出来的,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家族和阶层的利益。

这个问题问得太具体了,考生一眼就能看出皇帝想要什么答案,他们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千锤百炼出来的,个个都能把文章写得出神入化,迎合讨好圣上自不在话下。

朱翊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选拔自己想要的人才,恐怕有点困难。

经他这么一提醒,朱翊钧回想了一下往年的策题,意识到,张居正说得有道理。

于是,内阁召集翰林院和礼部,按照朱翊钧的要求,重新拟定策题,力求帮助皇上选出理想中的改革人才。

策题定下来之后,所有出题、阅卷和读卷官员值宿宫中,直到殿试结束。

三月十五日,朱翊钧一早起来,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正适合酣睡。

潞王犯了懒病,哼哼唧唧不想起床,朱翊钧一巴掌拍他屁股上:“抄书两百遍。

”潞王吓得一个激灵,赶紧起身,梳洗更衣,准备去文华殿读书。

朱翊钧也想多睡会儿,但今日殿试,他父皇和皇爷爷就很少御殿,就算去,也只是露个面,答卷开始便离开,一切丢给内阁和礼部。

但朱翊钧不一样,他不但亲自去了,他还在皇极殿呆了一两个时辰,几乎将所有考生的试卷都看了一遍。

张嗣修、吕兴周、王谦这些官二代都顺利进入殿试环节,所谓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却不过寥寥。

朱翊钧看到了屠隆,看到了沈懋学,却不见汤显祖、胡应麟等人。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朱翊钧没有看到张敬修和张懋修。

那日张居正上疏,因儿子预殿试而请求回避,朱翊钧还以为张家三兄弟都考中了进士,没想到,只有张嗣修一人。

这些日子,朝中大小事务繁忙,朱翊钧也没细问。

张懋修这么骄傲一孩子,一直以来,读书的目的就是奔着考状元去的,现在连进士都没考中,那得多难过。

还有张敬修,朱翊钧看过他的文章,的确一般,但上次他就没中,这次又没中,关键是弟弟,得出的结论是,这二十多个人里面,至少十五六人都是心学门人。

他对王守仁和心学没什么看法,小时候因为好奇,也了解过不少。

虽说心学门人个个思维敏捷,观点新颖,文采斐然,写出来的文章,很对朱翊钧的胃口。

但他并不想朝中各个重要位置都被一种一个学派占据,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互相监督,互相进步。

这是皇爷爷曾经教过他的制衡之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产生分歧,讲人分成不同派系。

帝王的之术不是消弭党争,而是控制规模。

防止任何一派获得绝对优势,垄断权威。

朱翊钧虽未下诏令,但在与张居正议事时提过几个人的名字,这些人不得选为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