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皇长孙恋爱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1节(第2页)

朱翊钧不敢耽搁,先下了道谕旨,升广西总兵官俞大猷为左都督,又荫他的儿子俞咨皋为指挥佥事,再批准他告老还乡。

还觉得不够,又赐飞鱼服【1】,赐银币。

朱翊钧想了想还觉得不够,在宫里翻出一大堆珍贵药材,一并送过去。

他如此心虚不宁,是预感到了俞大猷大限将至。

对方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朱翊钧不能像看望谭纶一样去见他最后一面,只能用这种方式让他知道,天子记挂着他,并感念他忠勇为国,老而弥笃,荡平倭寇,镇守两广,所到之处屡有大功。

果不其然,数月之后,传来俞大猷去世的消息。

朱翊钧赐谥号武襄,辍朝一日。

在他小的时候,冯保把东南抗倭之战当睡前故事讲给他听,胡宗宪、徐渭、俞大猷、戚继光、谭纶、刘显……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故事里的英雄,他都已经见过。

如今,他长大了,这些人也老了,谭纶、俞大猷去世,胡宗宪、刘显也已经六十多。

终有一日,他们每个人都会离开朝堂,甚至离开人世。

但大明不会忘记,他们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抗倭战役中所做出的贡献,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才有今日东南地区的富庶和安宁。

次年春闱,李承恩果真没让他失望,高中进士。

朱翊钧看过他的策论,和那些从小寒窗苦读几十年的士人没法比,但也写得不差,观点朱翊钧很欣赏。

令朱翊钧惊喜的是张懋修的文章,上次落榜,蛰伏三年,字迹工整漂亮,文章也写得稳重多了。

朱翊钧听读卷官读了一遍,觉得不过瘾,又拿过来自己读了几遍。

读完之后,意犹未尽,钦点为状元。

大臣们眼观鼻,鼻观心,三年前张嗣修榜眼及,也觉得张懋修写得最好,钦点他为状元,有什么问题?张敬修的文章,他就觉得没有那么好,就事论事,给他调到了二甲二十名开外。

除了李承恩和张家兄弟,朱翊钧还关注到一个人,无锡籍考生顾宪成。

当初在华亭,朱翊钧曾与他同桌共饮,听过他许多观点。

其中有一条,朱翊钧觉得很有意思——他认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集儒学大成之圣人,抨击王门心学宣扬种种虚、空、玄的主张是佛学禅宗,他自己则提倡“躬行”和“重修”。

朱翊钧并不关心他主张“实学”还是“虚学”,但朝廷中,王门传人太多,需要他这样的反对者。

张居正把亲爹接来身边,悉心照料,但张文明先生毕竟年纪大了,八十来岁,再怎么努力,也只多活了一年多,还是死了。

当年朱翊钧嫌弃丁忧时间太长,允许官员,只回家一年半载,回来之后可官复原职,非得守满三年的,要么不再起复,要么到各部观政一年半载。

认为与理不符,激烈抗议的大臣,都回家歇着去了,那些本来就不愿丁忧太长时间的大臣,嘴上说着“这不好吧”,身体却很诚实。

巴不得回趟家,安葬好父母,就回来。

现在,朝中大臣凡有父母去世者,长则一年,短则半年,都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了常态,没有人觉得不妥。

张文明是张居正的父亲,也是张若兰的祖父,自然也算朱翊钧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