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一章 烽火金流 大河秋厉(三)(第1页)
烽火金流大河秋厉(三)
天色灰白,十七万大军在黄河北岸的漫漫秋色间,显得声势浩荡。北风卷地白草尽折,枯草、灰尘伴随着延绵的阵型铺展向远方,军队的调动间,远处的天际,已经有烽烟升起来了。
虽然身处巨大的方阵之中,四周士兵偶尔发声,引起的动静汇集而来,依然犹如潮涌。李细枝骑在马上,看着前方军队调动惊起的扬尘,身上的血液也已经变得滚烫。
即便在最后一刻,他还在揣度着黑旗军杀来的真实目的,是胁迫威慑,令自己不敢放手进攻大名府,还是声东击西,背后有着其他的目的……然而对方终于是杀来了,与之呼应的,还有“光武军”王山月等人打开大名府,由南面结阵冲来的事实。对方的战略意图如此的简单粗暴,自己终于不用再疑神疑鬼,但在这背后透露出来的东西,却也着实令人脸颊冰冷、头脑发寒,犹如被人当面打了一个耳光的屈辱。
五万人冲击十七万大军,来得如此坚决,背后只能说明,对方自认为战斗力远高于己方,是要在对阵宗辅、宗望等金国大军之前,首先将自己这十余万军队扫出战场。
确认了这一事实后的愤怒感和屈辱感令得李细枝浑身颤抖,但随后也被他转化成了沸腾的杀意和动力,如果说李细枝心中原本还存着一些虚与委蛇的犹豫,到得此时,要打垮这两方的决心已经主宰了他的脑海。被轻视至此,不打败这五万人,他此后还用做人么。
十余万大军,在方圆十数里的战场上平摊开去,为了防止大规模的溃败,李细枝将大军拆散成一道又一道的防线,要用绵密的防御来应付黑旗的锋芒。李细枝不曾轻敌,他明白黑旗的攻势之强大,但再强的攻击毕竟只有万人,即便拖,也要将他们拖垮在这片原野上。
这一天是建朔九年的八月十一,清晨的阳光升起时,华夏军分两路发动了进攻,开始了对李细枝大军的凿穿作战,与此同时,在南面大名府的方向,光武军分为三股,从不同的方向,向李细枝的阵地展开了攻击。
日光逐渐的升高,大名府北面,二十多万人的鏖战带起的人声、轰鸣的炮声煮沸了天空。箭雨混乱的飞舞,冲杀与爆炸偶尔划过这深秋的山岗,硝烟弥漫,伴随着爆炸,在半空中飘荡。这是小苍河之后,中原之地经历的烽火金流大河秋厉(三)
二十余万人厮杀了一个上午,到得如今,终于煮成一锅粥,乱得不能再乱了。就在正午的这个时辰里,李细枝见到了他人生中最为玄幻的一幕戏剧,以汤定仪的倒戈为转折点,十七万大军中,因将领被策反临阵倒戈的部队多达两万人,大规模的、小规模的倒戈与政变将他的军队瞬间蚀成了筛子,同时摧垮了十余万大军的军心。
李细枝双眼血红,率领着麾下两万直系精锐奋力冲杀。不久之后,侄儿李玄五也带着麾下军队过来了。这三万军队在战场上冲突,与之对应的,是十数万大军的溃败和离散。黑旗军、光武军从后方追杀而来,整个战场蔓延十余里,自西侧延伸过大名府,李细枝的直系部队被一路追杀,一直到了大名府西南侧的黄河岸边。
傍晚时分,一万五千余部队在黄河岸边被围困起来,试图负隅顽抗,在随后的惨烈进攻中,大量的军队被杀得前挤后拥、推入黄河。李细枝被侄儿、亲卫等人护在中央,到得此时,他精气神已丧,不断摇着头,口中只说:“不可能、不可能……”
如果黑旗军一开始就具备这样多的奸细,那这场战斗根本就不可能进行到中午。
然而这一切终究是在他的眼前发生了。
在这之前,他已是中原大地统治一方的诸侯,在这个天下,他本该在在棋局上的落子之人,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他的十七万精锐大军,面对着五万人的进攻,溃败在一夕之间。
难以想象在这之前他的军队中有多少的摇摆之人,随着这场毫无转圜余地的战斗的进行,华夏军的内应完成了对摇摆之人的策反工作。
夕阳正在落下,华夏军开始了劝降,浑身沾满污血、灰尘的李细枝拿起大刀,不愿投降。迎接他亲卫队的是射来的炮弹,李细枝被一发炮弹震倒在地,他踉踉跄跄地爬起来,挥舞大刀冲向了杀来的华夏军人,对方将他砍翻在了地上。
“跟你们说过了,大人打仗——小孩滚开——”
这一刻的黄河上,无数的尸体随着水波翻涌,大名府外的硝烟还未停歇。这一天,距离完颜宗弼的女真前锋抵达,仅有数日时间了,然而这十七万大军的溃败,也必将在这数日时间里,惊动所有人的目光。
时间回到二十多天以前,王山月在山岗上与华夏军的祝彪聚首,带来了危险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