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政策的漏洞(第1页)
“二十倍”陆文昭的神情不免一动。“如此说来,这起走私的涉案金额很大?”n“恰恰相反,”杨涟摇头道,“尽管单件铁器的利润高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但走私案的整体规模却很小。如果直接按照出口的实物进行来算,广宁走私的规模简直小得不该是一个足以通天的钦案。据我们调查,从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到现在,从广宁市口流到插汉部的大小铁锅一共也才不到五百口。这当中多数还是我刚才说的那种十寸左右的小广锅。”n“就算再加上其他的走私,并将万有孚等人收受的实物回扣,按照走私的黑市价折成现银。整个案子的涉案总额也达不到三年前那起市马贪污案的一半。而且,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走私违禁品的商人给拿走了。万有孚等广宁道官员只是受贿获益。前前后后,满打满算,万有孚自己也就只得了一千三百四十一两六钱银子。据万有孚的管家供述,这些钱,只能堪堪达到万有孚襄办辽事以来所获全部赃款的两成。”n“为什么会这样呢?”陆文昭疑惑道。n“我猜测,”杨涟想了想。“这很可能是因为插汉部本就没什么银子可用。我大明第一次在汉地给插汉部发放抚赏银子的时间是万历四十七年十月。在此之前,我大明和插汉部之间就只有实物交易。就算朝廷许了抚赏银,这笔钱也不过每年四万。按照走私的黑市价格,就算插汉部把银子全部换成铁锅也不过四千口。而据我所知,插汉部所得的抚赏银大多都被用来买粮过冬了。”n“杨中丞的意思是,”陆文昭略做沉吟:“走私只靠银子,而即使插汉部愿意出高价购买铁锅,也没有多少银子可用,所以规模很小?”n“我就是这个意思。”杨涟点头道。n大明与察哈尔部在万历四十五年五月,察哈尔部主动归还被掳人口之后,才正式停战通商,而且察哈尔大汗林丹巴图尔至今也没有接受大明的册封,成为某某王。所以,大明对察哈尔部的信任度一直很低。即使已经缓和关系,并开始互市通商,双方之间的交易模式,也是那种最复杂、最原始的上报式实物交易。基本是形式就是插汉部在大明朝廷的统一管理之下,用牛、羊、马等牲口,换取粮食、茶叶、盐巴以及各种昂贵的工业制成品。n更具体地说,就是插汉部先派出使者找到辽东巡抚乃至蓟辽总督,发出贸易邀约,告知官府他们需要的东西,以及愿意为此支付的交易物。然后,经办此事的官员会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将双方达成的合意上报朝廷。待朝廷按例审核通过,辽东官府才开始组织人手筹措物资,并最终会同察哈尔部在约定的时间与地点展开物物交换。交换完毕,双方便各自离去,直到察哈尔部发出下一次贸易邀约。n这样的实物贸易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努尔哈赤扯旗造反威胁辽东,朝廷决定“联虏攻奴”,大明才放宽贸易限制,允许察哈尔部在领到抚赏银子的之后就近互市,将朝廷发给的银两换成所需的商品。n“就没有发现铁马走私吗?”陆文昭紧接着问道。n“什么铁马走私,”杨涟没太明白。“可否请陆上差说得更清楚些?”n“也就是走私商人直接用铁器从插汉部那里换取马匹,之后再在其他地方倒手把马匹卖掉换成银子。如此一来,插汉部便可以马易铁,扩大交易规模,那些走私的商人也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了。”陆文昭说道。n“上差所虑不错,这不无可能,”杨涟先是肯定,接着转道:“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获得有关铁马走私的口供。而且我认为,就算真的存在这种铁马走私的情况,应该也只是零星的小规模交易,绝不会大范围发生。”n“何以见得?”陆文昭问道。n杨涟一边思考,一边说道:“用铁器换取银子,就只需要在开市的时候以银易铁,便可钱货两清。隐藏也很容易。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把小广锅塞进粮食袋子就可以了。可若要上差说的那样,先用铁锅换取马匹,再用马匹换银钱,即使广宁道衙门愿意行方便,之后也会不可避免地遇上马匹的隐藏与转移问题。”n“不可以就地销赃吗?”陆文昭问。n“很难。大规模地进行铁马互易或许容易,但用马匹换钱却是很难的。说得更直白些,想成规模地将马儿换成银子,只收买广宁兵备佥事万有孚是绝对不够的。”杨涟进一步解释道:“广宁道虽然兼管广宁地方马政,但直至目前,万有孚也没有获得过市买汉夷马匹的授权。万有孚不可能像三年前那样,直接用朝廷的拨款,从走私商人那里购买倒手的夷马,以帮那些人牟取恐怖的暴利。他甚至不能堂而皇之地以广宁道官府的名义,对马匹进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