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夜读全唐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6章 德宗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第1页)

德宗皇帝李适诗之十二

于章敬寺的禅意沉思——《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赏析

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贞元七年七月癸酉,幸章敬寺,赋诗九韵。皇太子与群臣毕和,题之寺壁。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

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

七物一作珍匪吾宝,万行先求成。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

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

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在唐代诗歌的灿烂星河中,唐德宗李适的《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闪烁着独特的光辉。贞元七年(791年)的七月十五日,正值早秋,德宗踏入章敬寺,彼时的所见、所感、所思,皆凝于笔端,化作这首蕴含深邃禅意与人生哲思的诗篇,不仅生动勾勒出章敬寺的风貌,更袒露了他对佛教修行的深刻领悟以及对清幽生活的向往。

逐联深解,探寻诗韵幽微

1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诗的开篇,德宗便点明章敬寺独特的地理位置。“招提”一词,在佛教语境中意为寺庙,这座章敬寺,与京城毗邻而居,仿若一位静穆的智者,默默守望繁华尘世。更为特别的是,那复道凌空而起,蜿蜒曲折,连贯着重重宫城。复道作为皇家专属通道,不仅彰显出章敬寺与皇家的紧密联系,更赋予寺庙一种庄严而尊贵的气质,使它在京城的烟火气中,又增添了几分皇家威严的庄重感。

2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早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适宜礼佛问道之时。德宗提及自己参与法会,并亲赴章敬寺探寻禅机。“禅扃”即寺庙之门,推开这扇门,便如同开启了通往修行世界的通道。德宗的这一行为,既是对佛教修行的虔诚叩问,也体现出他对佛教文化的尊崇与重视,为全诗奠定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3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德宗在这联中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他听闻佛教以清净为根,以追求无生无灭的境界为宗旨。“大仙教”是对佛教的尊称,在德宗心中,佛教倡导的清净之境,远离尘世喧嚣与纷扰,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无生无灭,超脱轮回,这也反映出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思考和由衷认同。

4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德宗明确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他认为世俗所珍视的七种珍宝,在佛教修行的宏大视野中,并非真正的宝物。在他看来,修行者的万千善行,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行为,才是人生首要追求的目标。这一观点展现出德宗对世俗物质的超脱,以及对精神修行的执着追求,体现出他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人生观。

5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此联中,德宗进一步深入思考佛教的名相观念。他指出,名与相,即外在的名声与表象,在佛教的空寂思想中,皆为虚幻不实。世俗世界所追逐的繁华荣耀,在这一理念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德宗透过佛教的智慧之眼,看透了世俗繁华的本质,这种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显示出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人生真谛的不懈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