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李世民赋得早雁出云鸣(第1页)
太宗李世民诗之八十九
秋雁长鸣,诗意流韵:《赋得早雁出云鸣》赏析
赋得早雁出云鸣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一作生空鸣一作出云鸣。
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一作合声。
在历史与文学交织的绚烂星河中,《赋得早雁出云鸣》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迷人的光彩。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精妙的构思,描绘了初秋时节早雁出云的美妙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灵动与壮美,更蕴含着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深沉感慨。
逐联细品,诗韵悠悠
首联:初秋清露,雁鸣破云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云鸣”,诗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的初秋世界。初秋,作为夏秋交替的特殊时节,暑气渐消,凉意初起,万物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玉露清”三字,宛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细腻地描绘出初秋清晨的露水。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恰似美玉雕琢而成,纯净而又清新。这“玉露”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生动呈现,更赋予了初秋一种高洁、素雅的气质,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丝丝凉意和清新的空气,沉浸在初秋的宁静之中。
“早雁出云鸣”,视角一转,将目光投向高远的天空。早雁,作为季节变迁的使者,在初秋之际便踏上了南飞的征程。它们从北方的栖息地出发,向着温暖的南方迁徙。“出云鸣”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大雁从云层中展翅飞出的姿态,那矫健的身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同时,大雁的鸣叫声划破长空,清脆而悠长,在寂静的初秋天空中回荡。这鸣叫声,不仅为宁静的初秋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更象征着季节的更替,提醒着人们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不息。
颔联:云影雁踪,风送雁声
“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合声”,此联进一步描绘了大雁在飞行过程中的动态与声音。“隔云时乱影”,生动地展现了大雁在云层间穿梭的奇妙景象。由于云层的遮挡,大雁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它们的飞行轨迹在云层的干扰下,仿佛变得杂乱无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动态美。这“乱影”不仅是对大雁飞行姿态的真实写照,更暗示了初秋时节的变幻无常,就像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充满了未知与神秘。
“因风乍合声”,则将关注点放在大雁的鸣叫声上。初秋的风,轻柔而多变,大雁的鸣叫声随着风的吹拂而传播,时而分散,时而汇聚。当风吹过时,那清脆的雁鸣声仿佛被风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这“乍合声”不仅描绘了大雁鸣叫的动态变化,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风与雁声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初秋独特的声音景观,让人为之陶醉。
整体剖析,意蕴深深
主题思想:自然之美与生命感悟
通观全诗,《赋得早雁出云鸣》紧紧围绕初秋早雁展开,通过对初秋时节的露水、早雁、云层和风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初秋的清新、宁静与朦胧之美。从主题上看,这首诗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季节变迁的感慨。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捕捉到初秋的微妙变化,将自然之美与生命的律动相融合,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不息。诗中蕴含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
艺术特色:手法精妙,意境深远
李世民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动静结合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首联中“初秋玉露清”是静态描写,展现了初秋的宁静与清新;“早雁出云鸣”则是动态描写,通过大雁的飞行与鸣叫,打破了这份宁静,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奏响了对自然之美和生命律动的赞歌,也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提供了珍贵的启示。让我们在这首诗的引领下,走进那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初秋世界,感受早雁出云的美妙景象,领悟诗人的情感与智慧。
喜欢夜读全唐诗请大家收藏:()夜读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