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皇冠下的福尔摩沙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2-1:甲午协议(第1页)

1895年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在辽东中弹後,被迫赴日谈判清朝败局已定,割地赔款不可避免日本开出条件:辽东、澎湖、福尔摩沙、香港,一并纳入

但这场东亚新格局的重塑,不止於清与日之间的斡旋另一支不曾上场的手,从l敦伸出,翻转了谈判桌

---

一、英国的底线

福尔摩沙,是英国从清朝手中接管半世纪的殖民地自1842年英清议定条约後,英人便在此建立港口、铁道、行政制度它不再只是航线中的一座岛屿,而是帝国远东战略的锚点

外相金马l爵士在l敦内阁简报中明言:「福尔摩沙之失,乃皇家在东洋的脉门之断若日方强索,则不惜以港易岛」

这句话,成为一场秘密交易的

---

二、香港的代价

日本对英属福尔摩沙觊觎已久,不单因其资源与地理,更因其象徵帝国实力的存在然而,面对英国外交部一连数次的警告与谈判,日本转而接受另一个选项——由清廷将香港割予日本,以换取英国默许保留福尔摩沙

这个条款从未出现在公开版本的《马关条约》中,只写着「香港地界划予大日本帝国管理」,但在英日签署的密约中,写得清清楚楚:「英方放弃对香港新界租借权与原主权声索,换取日方对福尔摩沙不主张一切接收」

当日《泰晤士报》内页仅有一行冷静报导:「远东情势另有安排,帝国仍保南岛之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廷对此让渡无从拒绝日本换得香港港口与贸易中继,英国则保住福尔摩沙;清政府,如同被挤出棋盘的残子,甚至未能为台湾说上一句话

---

三、岛上的余波

福尔摩沙上,地方官绅与本地民众多半未理解其间权力交换的复杂有人误以为英国会撤离,也有传言说日本军舰已经开往南方港口

总督乔治?马礼逊特意於各主要行政区公告:「本地政权不变,帝国皇旗依旧,福尔摩沙无须惊慌」

然而,这场外交上的交换,仍让英国政府大幅强化对福尔摩沙的掌控新一轮铁道、警政与港口扩建计画相继推动,并在年底前设立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笔趣阁;https:huaxiapr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