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6章 百家谷(第3页)

出乎意料,阿勇二话不说就量了满满一竹筒紫米倒进吴晓梅的篮子,还额外抓了一把干香菇。"我婆娘说合作社的菌包好,"他腼腆地解释,"明年多分我们几包就行。"

龙安心刚想摸笔记本记下,被吴晓梅一个眼神制止。她取出一根蓝色绳子,打了个特殊的结递给阿勇:"记得住吗?"

阿勇咧嘴一笑,把绳结系在门楣上:"忘不了!"

第二家是寨子里的老猎人阿公。老人家听完来意,转身进屋拿出一个皮袋——正是昨天装火药籽的那个。"谷子没有,这个值钱。"他将皮袋扔进篮子,"城里人喜欢叫它野生冬虫夏草。"

龙安心震惊地看着这些珍贵药材,市场价起码值几千元。他想说这不公平,应该按实际价值折算,但务婆已经接过皮袋,用一根红黑相间的绳子打了个复杂的结。

"阿公的份量重,"离开后吴晓梅解释,"所以用双色绳。红色代表他参加过抗美援朝,黑色代表他失去的儿子。"

龙安心突然理解了这种记账法的精妙之处——它记录的不仅是债务,更是一个人的全部历史与荣誉。在银行系统里,阿勇和阿公只是两个账户号码;而在绳结系统里,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走访到第二十三户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家的女主人杨嫂坚持要按"老规矩"举行一个简短仪式。她在门口撒了一圈灶灰,要求龙安心站在里面发誓"不跑路"。务婆用苗语说了几句劝解的话,但杨嫂不为所动。

"她说你是汉人,"吴晓梅小声翻译,"汉人三十年前跑过一回。"

龙安心不明所以,但还是照做了。当他用不太标准的苗语说出"我以我父亲的名义发誓"时,杨嫂突然哭了,抓了两大把米扔进篮子。

"她丈夫当年跟汉人合伙养蜂,"回去的路上吴晓梅解释,"结果那人卷款跑了,她家欠了一屁股债,十年才还清。"

龙安心胸口发闷。他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商人无祖籍",意思是做生意只讲利益不讲情义。现在他突然明白了这句话背后的傲慢与伤害。

中午时分,他们来到吴晓梅自己家。吴父已经在门口等候,身边放着三个鼓鼓的麻袋。

"一年的收成,"他拍拍袋子,"加上这个。"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是五六块做工精致的绣片。

龙安心认出这是吴晓梅的手艺,市场上一块就能卖上千元。他想推辞,但吴父已经将绣片放进篮子,然后做了一件让龙安心更震惊的事——他取下了手腕上的银镯子。

"阿爸!"吴晓梅惊呼。

"暂时的,"吴父将镯子放在绣片上,转向龙安心,"汉人小子,记住今天。"

龙安心喉咙发紧,只能重重地点头。吴晓梅用颤抖的手取出一根银色丝线——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根——打了个极其复杂的结。龙安心注意到那个结的形状像一只展翅的蝴蝶。

下午的走访更加顺利。有了务婆和吴家的示范,几乎每家都拿出了比预期更多的物资:珍藏的药材、祖传的银饰、甚至有一家贡献了一头还没断奶的小羊羔。龙安心的布包渐渐被各种颜色的绳结填满,每个结都代表一个家庭的信任与期待。

傍晚回到合作社清点物资时,龙安心又一次被震撼。除了务婆的银元宝,村民们贡献的实物总价值远超预期——按市场价估算至少有十五万元,足以渡过眼前的危机。

"现在怎么变现?"他看着满屋子的物资发愁。

务婆神秘地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个老旧的翻盖手机,拨通了某个号码。二十分钟后,一个穿着时髦的苗族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赶来,自我介绍叫杨帆,在县城开民族工艺品店。

"务婆的电话就是圣旨,"他笑着检查那些绣片和银饰,"这些我都能收,价格比汉人老板高两成。"

更让龙安心惊讶的是,杨帆居然认识那些绳结。"阿勇家的是蓝色蝴蝶结,欠他三斤谷子阿公的是红黑双股结,欠他五斤"他如数家珍地报出每户的出借情况,仿佛那些绳结是再明显不过的文字。

"你怎么都认识?"龙安心忍不住问。

杨帆大笑:"我是务婆的孙子啊!从小玩这些绳结长大的。"他拿起一根绿色带黄点的绳子,"这是我姨妈家的,绿色代表她丈夫是护林员,黄点代表她家有两个孩子在读书。"

交易进行得异常顺利。杨帆当场支付了五万元现金作为定金,承诺一周内结清余款。他还主动提出帮忙联系州府的药材商,把那些野生药材卖出更好的价格。

"等等,"龙安心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绳结给了杨帆,我们怎么记住谁借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