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夜袭秧田(第3页)
央视的拍摄比预想的更隆重。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团队,还有农业频道和纪录频道的记者。小小的凯寨一下子涌入十几台摄像机,村民们既兴奋又紧张。
务婆穿着那件嫁衣坐在鼓楼前,面对镜头毫不怯场。当主持人问及紫米的特殊之处时,老人没有讲硒含量或花青素,而是唱起了《藏种歌》——讲述苗族先祖如何在战乱中将稻种藏在发髻里,如何在长江边丢失了最珍贵的黑糯米,又如何靠雷公山的庇护保住了最后的紫米
"所以这不是普通的粮食,"主持人总结道,"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务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从嫁衣口袋里掏出一把紫米,撒在摄像机前:"种地如养娃,心诚则灵。"
拍摄间隙,龙安心找到节目组导演,展示了昨晚的监控视频和王大勇的供词。导演是个满脸胡茬的中年人,看完后狠狠掐灭了烟:"妈的,这帮孙子!我们加拍一段,曝光他们!"
"别。"龙安心摇头,"现在打草惊蛇,他们肯定会毁灭证据。我已经联系了省报的调查记者"
导演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那我们这么拍——不点名,但强调紫米与传统耕作方式的不可分割性。观众自然会明白,离了这片土地和这些歌谣,紫米就没了灵魂!"
这个策略确实高明。当主持人站在试验田边,对比黔丰农业机械化种植的紫米与凯寨古法耕作的紫米时,镜头特写清晰地展示了两者的差异——前者的米粒颜色浅而均匀,像流水线产品;后者则深浅不一,每粒米都像是有自己的性格。
"正如务婆所说,"主持人对着镜头总结,"种地如养娃。工业化生产可以量产粮食,但孕育不出有灵魂的滋味。"
拍摄一直持续到傍晚。就在收工时,一辆警车悄悄驶入村口——是龙安心早上联系的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带队的警官看了王大勇的供词和监控视频后,立即请示上级立案。
"涉及境外赌博和金融诈骗,案子大了。"警官小声对龙安心说,"省厅可能要成立专案组。你们保护好证据,特别是那些紫米样本。"
龙安心点点头,心里却想着另一件事。他匆匆找到正在收拾设备的中科院女博士:"那个声波分析,能再做一次吗?"
"务婆的歌声?"女博士推了推眼镜,"当然,不过"
"不是歌声。"龙安心指向试验田,"是紫米。我想知道,不同的种植方式会不会导致植株发出不同的频率?"
女博士愣住了:"你是说植物声发射?理论上确实存在,但"
"试试看。"龙安心坚持,"尤其是被破坏的那片区域。"
令人震惊的是,仪器真的捕捉到了差异。正常生长的紫米植株在超声波范围内呈现规律的脉冲,而被破坏的植株则发出杂乱的噪声。更神奇的是,当务婆对着受损植株唱《疗伤歌》时,那些杂乱的声波逐渐恢复了节奏!
"这这不科学!"女博士盯着屏幕,手指微微发抖。
"不,这很科学。"龙安心轻声说,"只是我们还不懂其中的原理。"
当晚的庆功宴上,这个发现成了热门话题。金教授激动地宣布要成立跨学科研究组,中科院女博士则连夜整理数据准备汇报。龙安心却悄悄离席,独自走向关押王大勇的仓库。
看守的小伙子正打瞌睡,龙安心示意他出去。昏暗的灯光下,王大勇蜷缩在角落里,手上的扎带已经换成更舒适的麻绳——显然是村民们"改良"过的待遇。
"龙哥"他怯生生地抬头,"我真的知道错了"
龙安心扔给他一瓶水和两个粽子:"吃吧。警察明天才来提人。"
王大勇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粽叶粘在脸上都顾不上擦。龙安心静静地看着他,突然问道:"黔丰的实验室在哪?"
"贵阳高新区"王大勇含混地回答,"但紫米项目在铜仁分公司,离这儿半小时车程。"
"有样本库吗?"
"有!在地下室!"王大勇突然意识到什么,"龙哥,你不会想"
龙安心站起身:"睡吧。明天好好配合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