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0章 设塾授艺 银针定乾坤(第1页)

鹦鹉奇案尘埃落定,澈儿的目光,再次回归到那些沉默的角落——女子的疾苦与潜能。他想起焚裹脚布时那些缠足女子痛苦而麻木的眼神,想起慈济院中被解救的幼妓们茫然无措的神情,想起流民营地中因缺医少药而夭折的女婴…女子亦是人,她们的病痛同样需要救治,她们的才智同样可以绽放光芒。然而,世俗礼教,“男女大防”,如同无形的枷锁,将无数女子隔绝于杏林之外,只能默默承受病痛,或在庸医巫祝手中香消玉殒。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授女子以医技,既可自救,亦可救人!更可为云州培养急需的医者,尤其是擅长妇科、儿科的医者!

阻力可想而知。消息传出,州府内外一片哗然。

“荒谬!女子无才便是德!岂能抛头露面,行此操持人体之事?”

“男女授受不亲!诊脉、施针,成何体统?”

“此乃牝鸡司晨,乱了阴阳纲常!”

反对之声汹汹,尤以州学几位迂腐老儒和保守官吏为甚。

澈儿不为所动。他先是请来了云州几位德高望重、思想开明的老医师(多为精擅妇科、儿科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明女子学医于民生之大益。又亲自拜访了几位因家学渊源略通医术、却因身份限制无法行医的官家夫人、小姐,邀请她们出面支持,甚至担任塾师。

他深知,欲破千年冰封,需借力打力,需有足以服众的“旗帜”。

筹备紧锣密鼓。选址在城东慈济院旁,一座清静雅致的旧书院。澈儿亲自题写匾额:“济世女医塾”。

黑底金字的匾额,笔力遒劲,悬挂于粉刷一新的门楣之上。

招募学徒的告示贴出,条件明确:不分出身(良籍即可),不论贫富,年龄十三至三十,需心智灵巧,有仁爱之心。初时,应者寥寥。世俗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澈儿便命人将被解救的缠足女子、慈济院中身体康复且有心向学的女子,以及一些家贫但聪慧的孤女,作为首批学徒送入医塾,并给予衣食补贴。

开塾之日,春雨如酥。女医塾门前,却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甚至指指点点的人群。

议论声、嗤笑声混杂在雨声中。

医塾正堂。澈儿立于阶上,堂下是二十几名或羞涩、或紧张、或带着好奇与渴望的年轻女子。她们穿着统一的素青布裙,如同春日新发的嫩芽。

堂上悬挂着人体经络图、本草图。案几上摆放着银针、艾绒、药碾、小巧的铜人模型。

澈儿目光扫过堂下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声音清朗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