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228节(第1页)
又看向冰箱,“我徒弟刚做了糟卤大虾和鲍鱼,绍兴宁波人带来了鲜和咸。”
他搅打着蛋黄,“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带来西餐,于是有了放糖的土豆泥色拉、用番茄代替甜菜的罗宋汤。如今,土豆泥色拉已是上海人家夏天最常做的凉菜之一。”
张大厨往蛋黄酱里加了一勺糖和淡奶油,助手递来土豆泥、切丁的红肠、蛋白、煮熟的青豆和玉米粒,还有一碟碾压成泥的蛋黄。
“这不是咱们的土豆泥色拉吗?连熟鸡蛋都有。”尼古拉斯用英文跟岳宁说。
岳宁点头:“上海以前有法租界和英美公共租界,西餐盛行,后来逐渐本土化。”
张大厨搅拌好土豆泥,封上保鲜膜放进冰箱,随后上灶台熬制酱汁。一位台湾美食家评委问:“张大厨,你这是要做什么?”
“用小鲳鱼做上海熏鱼。正宗的老上海熏鱼,真的要用树枝熏制。现在上海滩的饭店几乎不再熏制,实际上已变成油爆鱼,但按旧习惯仍叫熏鱼。”
评委席上,杨裕合说:“张大厨,宁宴现在做的熏鱼依然是烟熏过的。”
“是吗?那我明后天得去尝尝这老底子的味道。”张大厨往酱汁里放入切碎的柚子皮、普宁梅干和两勺糖桂花。
“张大厨,你用柚子皮和梅干有什么特别讲究吗?”
“不特别,我们饭店常用新鲜橘皮、橙子皮,话梅用广式话梅。港城有正宗的普宁话梅,放在汁水里能吊出酸甜和香气。”张大厨往锅里倒入半盆冰糖,“这道菜受苏州、无锡影响,一定要甜,不甜不好吃。”
酱汁熬制时散发出独特的香味,但场上更浓郁的是砂锅里粽叶扎肉的香气,粽叶与肉香交织,格外勾人。
张大厨在做酱汁时,几位法国人注意到助手正用黄酒泡软一块泥巴。
“这是封黄酒酒坛的封坛泥,像红酒木塞一样含有酒香。用黄酒化开后,能增加香气,涂抹在鸡外。刚才张大厨说过,叫花鸡起源于乞丐偷鸡,没有锅就用黄泥包裹……”岳宁轻声解释。
张大厨将浓稠的酱汁过滤出来,去掉熬煮的香料,把酱汁连盆坐在冰水里。
他把炒好的馅料塞进鸡肚子,将两个翅膀连头打结,他摊开一张猪网油,把鸡包裹在猪网油里。
杨裕合解释:“中餐里,为了增加口感的丰腴,时常会用猪网油包裹食材,上一届《厨王大赛》就有一道濑布鳝,也是用猪网油包裹的方法。”
张大厨把鸡包上猪网油,再用荷叶包裹整鸡,连包四张荷叶后糊上泥巴,最后在泥巴外再包一层荷叶。
他去洗了手,助手已经帮他预热了烤箱,他将鸡送入烤箱。
随后,张大厨回来揭开粽叶扎肉的砂锅盖,一股混合着粽叶清香与肉香的热气扑面而来。深褐色的汤汁在砂锅中咕嘟翻滚,粽叶缝隙间露出的五花肉皮层油润透亮,油脂与酒汁交融的香气瞬间弥漫全场。
卢卡斯闻着空气中的香味,感叹这中国酒炖肉的香气与他熟悉的勃艮锦华胜出
福山楼也上菜了。他们两道凉菜一起上,一道红油棒棒鸡,一道蒜泥白肉。
专业评委和特别嘉宾每人一份,观众评委则是分享大份菜。
桌上的三个餐盘,棒棒鸡和蒜泥白肉几乎没什么摆盘,但白盘红油,倒也好看。这上海熏鱼却是仔细设计过的。
岳宁先试棒棒鸡,麻辣味都减了,比较适合不吃麻辣地区的人的口感。但味道调和平平无奇,香味也不够突出。
她喝了口水,再试试蒜泥白肉,发现这肉片切工不行,切得太厚,只是在棒棒鸡的口味上加重了蒜泥的用量。
赵大厨正在介绍棒棒鸡和蒜泥白肉在川菜里的地位,也说了川菜的特点,善于用辣椒和花椒。
岳宁也就这么一听,再喝了口水,清了清嘴巴里的味道,再尝锦华的熏鱼,她边吃边听评委席上来自台湾的美食评论家、作家金先生发表他的看法。
这位老先生早年在北京,后来去上海,抗战时期去了重庆,1949年去了台湾。他出版了不少关于风俗民情的书,也介绍过不少各地美食。
他先跟杨裕合聊起熏鱼,问是怎么熏的,又聊到为什么后来爆鱼变成了熏鱼的典故。随后,他开始评价:“上海熏鱼通常用青鱼块,这次张大厨用鲳鱼,是因为鲳鱼只有一根主刺,对来自其他地区的评委比较友好。鱼炸过之后,鱼肉酥松,能够吸入酱汁,这个酱汁咸甜各半,又带着一点点话梅的酸,香气很复杂,除了桂皮八角醇厚的香气,还有桂花的甜香。鱼在酱汁中浸泡的时间不长,还保持了酥脆的口感,确实是最顶级的上海菜大厨之作。”
后面,他又评价棒棒鸡和蒜泥白肉,说道:“川菜有三型二十四味,麻辣味、辛辣味、咸鲜酸甜味,麻辣的类型里又分麻辣、红油、糊辣、酸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