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症并治第十1-1(第2页)
平素易中寒的人,喜欢打呵欠,患者流清涕,如果伴有发热且面色正常,就容易打喷嚏。
【注释】平素易中寒的人,指的是一向有中寒病症的人。前面通过腹满有时减轻来辨别腹满属于中寒,又通过怕冷辨别胁痛属于中寒,这里通过喜欢打呵欠、流清涕来辨别心胸部位的中寒。欠,就是呵欠。人想要睡觉时喜欢打呵欠,是阴吸引阳入内;睡醒时喜欢打呵欠,是阳引导阴外出。如今中寒而喜欢打呵欠,是阴盛吸引阳气。老年人流清涕,是阳虚;遇到寒冷流清涕,是寒盛。如今中寒而流清涕,是阳气虚寒。如果发热且面色正常,就不是中寒,而是被外界寒邪侵袭,即便有清涕流出,也是因为容易打喷嚏而流出的。
中寒的人,出现下利,这是因为里气虚弱,想要打喷嚏却打不出来,说明这个人腹中寒。(另一说法为腹中痛)
【注释】上一条通过喜欢打呵欠、清涕自动流出,来辨别心胸部位的中寒;这一条通过下利、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来辨别腹中寒。患者出现下利,表明里气素来虚弱,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怎么知道这个人腹中寒呢?大概打喷嚏,就如同自然界的雷气,人体内部阳气在外阴的激发下奋发而出现喷嚏。如今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是阳气想要外出却又滞留,表明阴气强盛,所以知道腹中寒。
【集注】沈明宗说:这是脾经受寒出现的症状。寒邪侵袭太阴脾经,阴寒湿邪强盛,阳虚不能固摄,患者就会下利,但通畅多而充实不足,所以属于里虚。大概阳气调和就会打喷嚏,而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是阴寒凝滞在体内,所以腹中患病。
腹中感受寒气,肠鸣如雷且疼痛剧烈,胸胁部气逆胀满,伴有呕吐,用附子粳米汤治疗。
【注释】腹中疼痛剧烈,是寒邪所致;腹中肠鸣如雷,是气机不畅。腹中感受寒气,所以肠鸣且疼痛剧烈。胸胁气逆胀满,是肠胃之外的寒气导致的;腹痛、肠鸣、呕吐,是肠胃之中的寒气导致的。用附子粳米汤治疗,可战胜寒气,调和内外,这是治疗腹中寒症的方法。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炙)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煮至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心胸部位剧烈疼痛,呕吐且不能进食,腹中寒冷,腹部寒气向上冲,致使腹壁皮肤隆起,出现好像头足样的块状物,上下疼痛剧烈,甚至不能触碰,用大建中汤治疗。
【注释】心胸部位剧烈疼痛,是指腹中向上连及心胸的部位出现剧烈疼痛,之所以称为大寒痛,是因为有四肢厥冷、脉象伏隐等大寒之症的含义。呕吐气逆不能进食,是寒邪强盛,在中焦造成格拒。寒气向上冲,腹壁皮肤隆起,出现好像头足样的块状物,是寒邪强盛,在体表凝聚坚结。上下疼痛剧烈,甚至不能触碰,表明内至脏腑,外至经络,疼痛剧烈是因为寒邪极为强盛。用大建中汤治疗,蜀椒、干姜可大力驱散寒邪,人参、胶饴可大补脾胃虚寒。服药后盖上被子保暖,使身体微微出汗,寒邪就会散去,疼痛也会停止。这是治疗心胸部位寒症的方法。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除去水汽)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胶饴一升,用小火煎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后,可以喝二升粥,然后再服药,当天应当吃粥类食物,并注意保暖。
寒气导致厥逆,用赤丸治疗。
【按语】此条的文字和方剂,肯定有脱漏缺失之处,难以作为后世的治疗准则,所以不予解释。
赤丸方:
茯苓(四两)半夏(四两,洗净。有的方子用桂)乌头(二两,炮炙)细辛(一两)
以上四味药,研成粉末,用朱砂上色后炼制成丸,药丸如麻子大小。饭前用酒送服三丸,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如果病情没有改善,可稍微增加药量,以症状缓解为度。
腹部疼痛且大便不通,用厚朴三物汤治疗。
【注释】腹满且疼痛,伴有下利的,使用理中汤,是为了温补中焦。腹满且疼痛,大便不通的,使用厚朴三物汤,是为了通下大便。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以上三味药,加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和枳实两味药,煮至五升,加入大黄,再煮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以大便通利为度。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按语】“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这十九个字,应当是衍文(多余的文字),查看《伤寒论·辨脉法》就会明白。“当下其寒”这四个字,应当在“必心下坚”之下,这样文义才连贯。
【注释】脉象紧大且迟缓的,必然心下坚硬,这是寒实证,应当攻下寒邪。脉象大且紧,是阳中有阴,大脉主阳实,紧脉主阴实,所以可以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