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辫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1-1(第2页)

程应旄说:既然提到微微发汗,又用“以”字、“故”字来推究原因,足以看出其郑重的态度。对照这两条,与太阳篇中发热、头痛、脉象沉,使用四逆汤的是同一类症状。那里因为病情不缓解,过了三天,可知病已入里,虽然仍有太阳经的头痛症状,但直接按照少阴经病的治法来处理。这里少阴病在刚开始的两三天,虽然没有头痛症状,也不能直接当作少阴经病来治疗,所以仍然要兼顾太阳经病的治法。这样一进一退的辨证论治,如同严谨的法律条文。假如上一条是得病两三天,后两条过了两三天病情不缓解,那么四逆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应用,就可以互换了。

汪琥说:上一条是反而发热、脉象沉,这里也是反而发热、脉象沉,但上一条说“始得之”,病情较急,这里说“得之二、三日”,病情相对缓和。病势稍缓,治法也相应缓和。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

以上这三味药,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黄一两,水沸腾后除去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药物,煮至得到三升药液,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解】柯琴说:如果是太阳病但脉象反而沉,就用四逆汤来急救里证,这是因为里寒阴盛。这里是少阴经病的脉象但体表反而发热,于是在解表方剂中加入附子来预先固护人体阳气,这是因为表热但阳气衰弱。既有发热无汗的太阳表证表现,又有脉象沉、但欲寐的少阴里证表现,假如只用麻黄开泄腠理,细辛发散浮热,而没有附子来固护元阳,那么太阳经的微弱阳气就会向外亡失。只有附子与麻黄并用,才能使寒邪消散而阳气不致亡失。这种里病影响到表,脉象沉却应当发汗的情况,与病在表、脉象浮而发汗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体表只有轻微发热,那么所受的寒邪也较轻,所以用甘草替换细辛,以微微发汗,用甘味药物来缓和药力,这与用辛味药物来发散药力,又稍有不同。

少阴病,脉象微弱,不可以发汗,这是因为发汗会导致阳气亡失。阳气已经虚弱,如果尺部脉象弱而涩,同样不可以使用攻下之法。

【注释】少阴病,脉象微弱,即便有发热症状,也是少阴经里寒外热,与太阳经的发热不可相提并论,所以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导致阳气亡失。而且阳气已经虚弱,津液已经干涸,即便出现少阴经口燥咽干可以攻下的症状,如果尺部脉象弱而涩,同样不可以攻下,这是又担心会导致阴液亡失。

【集注】方有执说:脉象微弱,是阳气不足,所以说“无阳”,阳气不足则气化不能运行,所以不能发汗。尺部脉象用来候察阴分,弱而涩,是阴血不足,所以说同样不可攻下,那么此时应当尽快进行温补,也就可想而知了。

程应旄说:少阴经病多有自行下利的症状,人们本来就不会轻易使用攻下之法。但这里特别指出尺部脉象弱涩,那么少阴经出现大承气汤证时,其尺部脉象必然是强盛而滑利的,这里已经有所暗示了。

病人脉象寸关尺都紧,反而出汗,这是阳气亡失,这种情况属于少阴经病,按照病症规律应当出现咽痛,而且还会伴有呕吐、下利。

【注释】病人脉象寸关尺都紧,伴有发热无汗,这是太阳伤寒证;如果发热且汗出不止,这是太阳经阳气亡失的症状。现在脉象紧但没有发热,反而出汗,这属于少阴经病。而且少阴经病,按照病症规律应当出现咽痛,并且还会伴有呕吐、下利。上一条脉象微弱无汗,不可发汗,是以脉象作为判断依据;这一条有汗且脉象紧,不可发汗,是以症状作为判断依据。是从脉象还是从症状来判断,不可不仔细审察。

【集注】程知说:脉象寸关尺都紧,这是伤寒的脉象,按照规律应当无汗,现在反而出汗,这是太阳经的阳气向外亡失。如果把少阴经阳气亡失的症状,误认为是太阳中风的症状,那就错了。少阴经的寒邪向上逼迫,就会出现咽痛和呕吐,向下逼迫就会出现下利。

少阴病,脉象紧,到了七八天的时候,出现自行下利,脉象突然变得微弱,手足反而转温,脉象紧反而消失,这是病情将要缓解的表现,即便伴有烦躁、下利,也必然会自行痊愈。

【注释】这一条承接上一条,从不同角度阐发其义,以辨别阴阳寒热。少阴病,脉象沉微细,这是寒邪致病的脉象;脉象沉数细,这是热邪致病的脉象。如果脉象紧且出汗,这是少阴寒虚证;现在脉象紧且无汗,这是少阴寒实证。病情迁延到七八天,出现自行下利,如果寒实症解除,那么脉象必然会由紧变弱且突然微弱,症状必然是手足由寒冷反而转温,由此可知邪气随着下利而排出,这是病情将要缓解的表现。所以此时即便伴有烦躁、下利,也是阴寒之邪消退,阳气恢复,因此知道必然会自行痊愈。

【集注】方有执说:脉象紧,表明有寒邪。自行下利,脉象突然微弱,是阴寒之邪从内部泻出。所以说手足“反温”,意思是阳气恢复。阳气恢复则阴寒之邪消退,所以说脉象紧反而消失,是病情将要缓解的表现。寒邪在阴分且脉象紧,出现自行下利,脉象突然微弱,手足转温,紧脉消失而病情将要缓解,就如同邪气在阳分,脉象数且发热,出汗后脉象平和、身体凉爽,数脉消失而病情将要痊愈的道理一样,这是阴阳相互消长的机理。

程应旄说:脉象在腹泻之后,突然由紧变为微弱,手足在腹泻之后,由不温转为温暖,那么这里的“微”不是各种表示阳气亡失的“微”,而是紧脉消失、病情安稳的“微”。因为之前的寒邪,已经随着下利而排出,所以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将要缓解,即便伴有烦躁、下利,也必然会自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