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2-1(第2页)
【集注】程知说:这是说邪气在表时误用攻下之法所产生的变证。寸口脉象浮大,但没有腹部坚硬胀满、脏腑有热等症状,按照治法应该发汗,如果反而攻下,这就是严重错误的治法。已经错误地使用攻下之法后,原本所说的浮脉,就会变得体内空虚而营血不足;原本所说的大脉,会转变为里虚而有寒,虚寒相互搏结,就会出现肠鸣。医生见到脉象大,就认为有热,让病人饮用冷水,想要用水寒之性来胜热并促使出汗,然而病人里气先已虚寒,又受到冷水的影响与之搏结,那么寒邪就会凝结在上焦,必然导致咽喉噎塞、气机上逆。
伤寒病出现哕逆且腹部胀满的症状,观察病人的大小便情况,看哪一处不通利,通利之后病就会痊愈。
【注释】伤寒病出现哕逆但腹部不胀满的,是正气虚弱,属于吴茱萸汤证。如果哕逆且腹部胀满的,是邪气壅实,观察病人的大小便,看哪一处不通利,通利之后病就会痊愈。
【集注】成无己说:哕逆且腹部胀满,是气机上逆而不能下行。观察病人的前后二阴,哪一处不通利,就通利哪一处来降气,前部指的是小便,后部指的是大便。
程知说:前部小便不通利,后世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后部大便不通利,后世医生用承气汤治疗。
沈明宗说:邪气传至胃中,胃气壅滞,两种邪气相互搏结,气机上逆,就会导致哕逆。
张锡驹说:伤寒病发展到出现哕逆的阶段,要么是胃气衰败,要么是胃中有寒。然而,也有因为里实不通,气不能向下排泄,反而上逆导致哕逆的情况,应当详细辨别。
一般来说,实证会出现谵语,虚证会出现郑声,郑声就是言语重复。
【注释】谵语这一病症,有虚症和实症之分。实证出现谵语,是因为阳明经热邪亢盛,向上侵扰心神,导致言语混乱没有条理,声音高亢响亮,这是邪气亢盛的表现。虚证出现郑声,是由于精神衰弱疲惫,无法自主控制言语,说话反复重复,声音微弱短促,这是正气虚弱的表现。
【集注】戴元礼说:谵语属于阳证,郑声属于阴证。经典中说:实证会出现谵语,虚证会出现郑声。谵语的表现为,言语颠倒错乱,说话毫无条理,常常对着虚空独自说话,如同见到鬼怪的样子。郑声的表现为,说话郑重且频繁,言语虽然荒谬但却喋喋不休,老年人遇到事情就会不停地唠叨,这是因为阳气虚弱,神志不清。这就是谵语和郑声在虚实方面的不同之处。这两者本来不难辨别,但是阳盛里实和阴盛格阳,都可能出现言语错乱的情况,必须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别,然后根据具体的证候进行治疗。
娄全善说:我使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等方剂治疗谵语,治愈的病例很多,怎么能不区分虚实,一概使用黄连解毒汤、大小承气汤等方剂来治疗呢?(按语)他这里所说的其实也是郑声。
张锡驹说:实证出现谵语,是因为阳明经燥热亢盛,导致神志昏乱、气息紊乱,所以说话不顾及亲疏,胡言乱语甚至骂人。虚证出现郑声,是因为神气虚弱而不能自主,所以声音不正,言语重复。
伤寒病四五天,脉象沉且伴有气喘、腹部胀满,脉象沉表明病在里,此时反而发汗,导致津液外泄,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这样就形成表虚里实的情况,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
【注释】伤寒病四五天,正是邪气传入里的时候。脉象沉且气喘、腹部胀满,这是里证导致的气喘和胀满,此时反而发汗,津液就会外泄,从而使表气虚弱;出汗后胃中津液干涸,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就导致里实。时间久了,胃中热邪炽盛,必然会出现谵语。
【集注】方有执说:“越出”是说津液从非正常途径外泄。
张璐说:伤寒病四五天,正是邪热传里的阶段,况且见到脉象沉表明病在里的气喘和胀满,却反而发汗,必然会导致燥结和谵语。燥结谵语的症状,很像大承气汤症,但这是因为过度发汗损伤津液所致,并不会出现大实大满、腹部疼痛的症状,只适宜用小承气汤才恰当。
阳明病,患者多汗,由于津液向外流失,胃中变得干燥,大便必然干结,大便干结就会出现谵语,此时用小承气汤主治。如果服用一次小承气汤后谵语停止,就不要再继续服用。
【注释】这一条是对上一条内容的详细阐释,以明确其治疗方法。患阳明病的人多汗,使得津液向外流失,胃中津液减少而变得干燥,大便必然干结,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这种情况适宜用小承气汤主治。如果服用一剂小承气汤后大便通利,谵语停止,一定要谨慎,不可再继续服用。
【集注】张璐说:多汗且谵语,当下之症十分急迫。但因为患者出汗已经很多,津液在体表大量消耗,所以不适宜使用大承气汤峻下。只应当稍微给予小承气汤,调和胃气,谵语自然会停止。如果过量服用,反而会损伤津液。
沈明宗说:这种多汗导致胃燥的情况,不能按照一般的实症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