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2(第2页)

【集注】喻昌说:阳微,是中风的脉象,即阳脉微弱且缓;阳实,是伤寒的脉象,即阳脉紧实。阳绝,就是亡失津液的另一种说法。仲景每每把亡失津液的情况,都称为无阳。研读本文“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意思非常明确。伤寒发太阳膀胱经的汗,就应当顾虑阳气,因为膀胱主司气化;发阳明胃经的汗,就应当顾虑阴津,因为胃中藏有津液。所以阳明病多有热越的证候,说的是胃中津液,随着热邪全部向外发散,汗出不止。既然这样,那么阳明病,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脉象微弱或脉象充实有力,汗出少则邪气将要自行解除,汗出多则阴津容易枯竭。

阳明病通常多汗,反而无汗,患者感觉身上好像有虫子在皮下爬行一样,这是因为正气长期虚弱的缘故。

【注释】阳明病按常理应当多汗,现在反而无汗,身体有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的感觉,这是因为患者胃气长期虚弱,邪气郁滞在太阳经表,阳明经的肌腠无法宣发而作出汗反应。适宜用小剂量的葛根汤微微发汗,调和肌表,疾病自然能够痊愈。

【集注】汪琥说:按照这条论述,仲景没有给出治法。

常器之说:可以用桂枝加黄芪汤。

郭雍说: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但要知道以上两方,都是治疗太阳经的方剂,现在是阳明无汗的证候,仍然适宜用葛根汤主治。

魏荔彤说:阳明病按理应该多汗,现在反而无汗,只见到身体有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的感觉,这是邪热想要出于表而作汗,但正气衰弱不能使邪热透达于外。

阳明病,起初想要进食,小便反而不利,大便正常,患者关节疼痛,有轻微发热的样子,忽然间发狂,继而连续出汗后病就解除了,这是因为水湿之气敌不过水谷之气,二者与汗一起排出,此时脉象紧则疾病会痊愈。

【注释】阳明病,起初想要进食,可知病是从中风的热邪传来。阳明经受邪,应当小便频数,大便干结,现在小便反而不利,大便正常,可知津液没有受损,胃气自行调和,没有形成里实之证。既然没有形成里实,那么在经的邪气本来就轻,疾病可以自愈。如果患者关节疼痛,有轻微发热的样子,这是太阳经表症还没有解除。“奄”是忽然的意思。忽然发狂,连续出汗后病就解除,这是因为从太阳经传来的邪气本来就轻,阳明所受的邪气自然也浅,津液没有受损,胃气自行调和,病邪仍然应当还于表而解除。然而一定要等到发狂后病才解除,这是因为胃中的水湿之气敌不过起初想要进食所摄入的水谷之气,水谷之气助长阳气而化为热,水湿之气敌不过热,与热相搏酿汗,共同排出,所以会发狂而病解。凡是将要出汗而病解的,脉象必定先出现浮象,现在说脉象紧则疾病会痊愈,这也是邪还于表,疾病将要解除时应该出现的脉象。

患伤寒,出现发热、无汗、呕吐且不能进食,却反而连续不断出汗的,这表明病邪已经转属阳明。

【注释】伤寒出现发热、无汗、呕吐且不能进食,这是太阳经的邪气将要传变的表现。如果仍然无汗,说明太阳阳明的表证还存在,此时可以发汗解表。现在却反而连续不断出汗,这表明邪气已经转属阳明腑,此时应该用攻下之法,而不能再发汗。

【集注】成无己说:伤寒发热、无汗、呕吐且不能进食,这是太阳经受病。如果反而连续不断出汗,这是太阳经的邪气转属阳明。所以经典中说:阳明病通常多汗。

方有执说:呕吐且不能进食,是热邪进入胃腑。反而出汗,是因为肌肉受热,皮肤腠理反而开张。

程应旄说:太阳经的本证仍然存在,却反而连续不断出汗,虽然表证没有解除,但已经是转属阳明了。“濈濈”是连绵不断的意思,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汗出了一身又一身。

伤寒,脉象浮,发热无汗,表证没有解除,不可以用白虎汤;如果口渴想要饮水,且没有表证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注释】伤寒之邪传入阳明,脉象浮,发热无汗,表症没有解除,此时即便有燥热口渴的症状,也是大青龙汤的适应证,不可以用白虎汤。即便出现阳明病口渴想要饮水的热症,应该用白虎汤治疗的,也一定要仔细审察没有太阳表证,才可以使用。方中加人参,是因为脉象浮而不滑,并非邪气有余,而且想要在大力清热的同时,快速生成津液。

【集注】郑重光说:这是阐明使用白虎汤的方法。因为白虎汤只能清热而不能解表,如果稍微带有外感,有不汗出、恶寒、身体疼痛、头痛等表症,一定要谨慎,不可使用。

白虎加人参汤方

在白虎汤方中加入人参三两,其余依照白虎汤方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