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1-3(第2页)
赵良说:对于溢饮的病症,《金匮要略》说:应当发汗,用小青龙汤治疗。因为水饮溢出于体表,营卫都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必须仿照治疗伤寒营卫两伤的方法,通过发汗来驱散水饮,然后营卫运行通畅,经脉流通,那么全身的水饮就可以消除,必定要把小青龙汤作为首要选择,由此可以类推其他类似病症的治疗。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按语】这里“小青龙汤主之”应在“发热不渴”之后,才与“服汤已渴者”的文义连贯。哪有寒邪已去、疾病即将痊愈,却还要再服小青龙汤的道理呢?
【注释】外感伤寒,胃脘部有水饮之邪,出现咳嗽、微微气喘,发热且不口渴,这是由于外感寒邪,体内又停聚寒饮,适宜用小青龙汤表里双解。服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后出现口渴,这是因为寒邪已随汗而去,体内津液耗伤导致的口渴,并非服药前因水饮停聚不能运化而导致的口渴,所以说寒邪已去,疾病即将痊愈。此时应当少量多次地给患者喝些水,以滋润其燥热,使胃气调和,疾病自然就会痊愈。
【集注】成无己说:咳嗽并且微微气喘,是水寒之邪上射于肺。发热不口渴,是表症尚未解除。用小青龙汤发表散寒、散水饮,服药后出现口渴,是因为里气温通,水饮之气消散,这是疾病即将痊愈的表现。
方有执说:发热不口渴,是寒邪偏盛,所以把服药后出现口渴,看作是寒邪已去、疾病即将痊愈,其大意与上一条类似,所以治法也相同。
程知说:这一条是说明水寒之邪尚未解除,治疗适宜用小青龙汤。胃脘部有水饮之邪,是寒邪停留在膈上。所以出现气喘、咳嗽、发热不口渴的症状,服药后出现口渴,那么水寒之邪就已经解除了。这里说的是解除水寒之邪的方法应当用小青龙汤,并非说疾病解除后仍然使用小青龙汤。
张璐说:风寒之邪挟带着水饮之邪,病在表,所以不口渴。服药后出现口渴,这是寒邪已去、津液受伤,疾病即将痊愈的征兆,所以虽然口渴但不必再服药,只需静静等待津液恢复就可以了。咳嗽并且微微气喘,是水饮上逆所致。现在水饮已去而口渴,与水饮上逆导致的口渴不同。世间通行的版本中“小青龙汤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后,这是错简。
汪琥说:上一条说口渴,是在未服药时就口渴,这是因为水饮停聚,津液不能运化而口渴;这一条说口渴,是在服药之后出现口渴,这是发汗后津液耗伤而口渴。口渴的原因既然不同,怎么还能用上方小青龙汤主治呢?“小青龙汤主之”应当在“服汤已”之上,这是很明显的。
攻下之后,又进行发汗,必然会出现寒战,脉象变得微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内外都虚弱了。
【注释】发汗应当在攻下之前进行。如今先攻下,之后又发汗,出现寒战、脉象微细,这是因为表里都虚弱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攻下方法使用不当,导致内守的阳气虚弱,所以脉象微细。而发汗方法使用不当,致使外卫的阳气衰弱,所以出现寒战。
【集注】郑重光说:治疗伤寒,先发汗后攻下,这是固定的法则。如果攻下后外邪没有除尽,不得已又再次发汗,邪气虽然去除了,但内外都变得虚弱,所以出现脉象变细、寒战的症状,对身体的损伤就更大了。
攻下之后,又进行发汗,白天烦躁得不能入睡,夜间却安静,不呕吐,不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体没有高热,这种情况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注释】这一条承接上一条,相互补充详细说明脉象和症状,从而给出治疗方法。已经通过攻下使里气虚弱,又发汗使表气虚弱,导致阴阳两虚,阳气无所依附。夜间安静,不呕吐,不口渴,这表明体内没有阳热之症;没有表证,身体没有高热,脉象沉微,这表明体表没有阳热之症。表里都没有阳热,内外俱是阴寒,只有白天烦躁不能入睡这一假阳证,这是因为独盛的阴寒在阴分自行其道,孤弱的阳气在阳分独自扰动,并非阴阳相互交争,而是阴阳相互分离,所以用干姜附子汤,扶助阳气以配合阴气。因为此时阴气虽然强盛但还没有与阳气相互格拒,只是阳气微弱而不能自行依附。
【集注】喻昌说:上一条只提到了寒战以及微细的脉象,没有确定所主的病症,因为虚证的表现各不相同。然而,从寒战、脉象微细已经能看出阳虚的一些迹象,假如白天烦躁不能入睡,那么虚阳扰动就可想而知了;夜间反而安静,不呕吐,不口渴,那么可知虚阳扰动并没有兼夹外邪。脉象沉微,身体没有高热,那么烦躁就是阳气将亡的诊断依据,干姜附子汤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推断,白天安静,夜间烦躁,那就是阴病而阳不病,这也就可以知道了。
程应旄说:攻下之后,又进行发汗,白天烦躁不能入睡,这是虚阳扰动,表现出外在的假热;夜间安静,不呕吐,不口渴,没有表症,脉象沉微,身体没有高热,这是阴气独盛,内里是真寒。适宜用干姜附子汤,直接从阴寒中恢复阳气,不应该对白天烦躁这一假热症状有所迟疑。
干姜附子汤药方:
干姜(一两)、附子(去掉皮,生用,切成八片,一枚)
以上两味药,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去掉药渣,一次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