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1-8(第2页)

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掉药渣,再煎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方解】该方以甘草命名,取其和缓的意思。使用甘草、大枣的甘味,来补益中焦的虚弱,缓和中焦的急迫;用半夏的辛味,来降逆止呕;用黄芩、黄连的寒性,来泻除因阳气内陷而产生的痞热;用干姜的热性,来驱散因阴气凝聚而产生的痞寒。既能缓和中焦、降逆止呕,又能泻除痞证、消除心烦,是寒热药物并用的方剂。

伤寒患者出汗,表证解除之后,出现胃中功能失调,胃脘部痞塞坚硬,嗳气带有食物腐臭气味,胁下有水气,腹中肠鸣,并且腹泻,这种情况适宜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注释】伤寒患者出汗后表证解除,若剩余邪气转属阳明,出现胃脘部痞塞胀满、硬痛、不大便的症状,必然是患者平素胃中燥热,因而形成里实之证,这时攻下是可行的。如今这位患者平素胃虚,再加上胁下有水气,即便没有误下,余热也会乘虚进入体内,导致胃中功能失调,水谷不能正常运化,所以胃脘部痞塞坚硬,嗳气带有食物腐臭气味。水气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腹中肠鸣、腹泻。用生姜泻心汤主治,其用意重点在于消散因水气停留而形成的虚痞。

【集注】喻昌说:篇章中论述结胸症以及痞症的根源,提到胃中空虚。这里说胃中不和,是因为未经误下就导致胃中处于空虚状态。所以只说不和,然而不和就足以形成痞证,胃气所关联的方面如此重要啊!

程知说:这是针对汗出之后,未经误下,出现胃脘部痞塞坚硬,水饮聚结的情况所确立的治法。表邪虽然解除,但必须胃气通畅调和,才能完全恢复健康。汗出表症解除后,胃中功能失调,饮食积结,所以胃脘部痞塞坚硬。中焦不能正常消化谷物,所以嗳气带有食物腐臭气味。脾胃虚弱不能制约水液,所以胁下有水气旁流。腹中肠鸣,是因为水饮冲击发出声响,腹泻导致清浊不分。所以在泻心汤中,以生姜为君药来消散水气,采用再次煎煮的方法,是取其药性熟软而能和胃。

程应旄说:汗出过多会导致阳气损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人体的阳气,在不同部位各有其主宰作用。有卫护体表的阳气,是周身营卫的主宰,这种阳气虚弱,就会出现汗出漏泄不止、怕冷、身体疼痛的症状;有肾中的阳气,是下焦真元的主宰,这种阳气虚弱,就会出现发热、头晕目眩、心悸,身体震颤,甚至想要扑倒在地的症状;有膻中的阳气,是上焦心气的主宰,这种阳气虚弱,就会出现双手交叉按在胸口、耳聋以及奔豚气的症状;有胃中的阳气,是中焦水谷化生的主宰,这种阳气虚弱,就会出现腹胀满、胃中功能失调,进而形成胃脘部痞症。虽然这些都是在发汗后出现的,但救治失误时,必须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了解犯了何种错误,再根据相应的治法进行治疗,不能仅凭汗出过多损伤阳气这一句话,就一概而论、不加区分地处理。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半升(洗净)、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切碎)、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八味药,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掉药渣后再煎,煎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方解】之所以名为生姜泻心汤,其意义重点在于消散因水气停聚而致的痞症。生姜和半夏能够消散胁下的水气,人参和大枣用以补益中焦脾胃的虚弱,干姜和甘草可以温煦里寒,黄芩和黄连能够泻除痞证所生的热邪。该方具备了针对体虚、水停、寒凝、热结等多种情况的治法,对于胃中功能失调、腹泻所导致的痞症,又怎么会不能治愈呢?

伤寒病五六天,出现呕吐并且发热的症状,这表明柴胡汤的适应证已经具备。然而医生却用其他药物攻下,若柴胡汤的症状仍然存在,就应当再次给予柴胡汤。这种情况虽然已经攻下,但还不算治疗失误,服药后患者一定会出现全身热气蒸腾,继而振栗发抖,之后发热出汗,病症随之解除。如果出现胃脘部胀满而且硬痛的症状,这就是结胸症,应当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只是胀满而不痛,这就是痞证,此时柴胡汤就不适合使用了,而适宜用半夏泻心汤。

【注释】结胸证若兼阳明里实的,是大陷胸汤的适应证;若兼阳明未形成里实的,是小陷胸汤的适应证。痞硬证若兼少阳里实的,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若兼少阳未形成里实的,是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如今伤寒病五六天,出现呕吐、发热,这是邪气传至少阳经的病症。既然柴胡汤的症状已经具备,却不用柴胡汤和解,反而用其他药物攻下,这是错误的。如果柴胡汤的症状仍然存在,这种情况虽已攻下,但还未造成严重失误,就应当再次给予柴胡汤,服药后患者必定会全身热气蒸腾,接着振栗发抖,然后发热出汗,病症得以解除。这是因为攻下之后正气虚弱,病解时大多呈现这样的状态。如果攻下后出现胃脘部胀满而且硬痛,这就是结胸症,大陷胸汤当然是适宜的;如果只是胀满而不痛,这就是虚热之气上逆导致的痞症,即便还有呕吐、发热的少阳经症状,柴胡汤也不适合使用。按照治法应当治疗痞证,适宜用半夏泻心汤主治。

【集注】成无己说:如果攻下之后阳邪传入里,就会结聚在胸中形成结胸证,因为胸中是阳气接受邪气的部位。阴邪传入里,就会停留在胃脘部形成痞症,因为胃脘部是阴气接受邪气的部位。

程应旄说:虽然都用泻心汤,但症状中有呕吐,那么功效就侧重于涤除水饮,所以用半夏来命名方剂。称为泻心汤,是因为病在胃脘部这个清阳所在的位置,热邪挟杂水饮,尚未形成实证,所以要清热涤饮,使胃脘部的气机得以通畅,上下自然就不会有阻滞,阴阳也就能够自然交互。然而关键在于胃,所以还要补胃的虚弱,以此来斡旋气机,这与实热进入胃中而泻除其蓄积胀满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痞证虽然是虚邪,却是表气入里,寒邪已经化热。寒邪虽已化热,但热并非实症,所以用苦寒药物来泻除热邪,同时佐以辛甘药物来补益虚损,不必专门攻痞,痞症自然就会消散。所以在一个方剂中,寒热药物相互配伍使用,如果是阴寒导致的痞症,与阳气郁滞无关,或者即便郁滞但还未化热,泻心汤的治法就不能一概应用。

汪琥说:少阳病误下后,邪气处于半表半里,在阴阳之间,所以会出现痞结症。人身以膈为界,膈以下属于阴,膈以上属于阳,少阳经处于清道且介于膈之间,也属于半表半里。由此可以证明,少阳病误下后,邪气乘虚入里,结胸症和痞症就是这样区分开来的。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净)、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掉药渣后再煮,煎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