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第1页)
他只是做不到坐视这种事发生。他答应过的,一定得完成。
这件事一旦闹大,或许还有转圜的机会,所以赵渊如今即使已经姿态鲜明,不必再大声嚷嚷,也一定希望物议难以平息。
而赵朔一定会先把他按下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来找王太后。赵渊事母至孝,王太后说的话会更容易让他动摇。倘若赵朔真的提了要求,赵渊最大的希望就是母亲不要真的来劝阻自己。
他来求王太后,王太后也只是叹息不语。
她不是那种深明大义的女人,能令儿子为国捐躯眼也不眨一下,或者为了所谓家国大义就叫年纪还小的孙女远嫁和亲。她一生所求,其实不过是保全家人。王妃堪称惊惧多年,心力耗尽而死,她已经十分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多加宽解,现在更没法拒绝赵渊的请求。
但赵朔也不是那么好拒绝的,他没当上的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养成如今这个性情,现在也绝无可能突然温情脉脉起来。王太后其实是很清楚的,倘使赵朔有能够和亲的公主,他是绝不可能心软的。
王太后只好下定决心什么也不答应,等着内宫传召。
未几,顾寰也上表请求给自己数千骑兵,前去阻击北戎人。那篇表章洋洋洒洒,写的花团锦簇,一堆铿锵有力的漂亮话,显然不是出自他手,是幕僚代笔。不过心意是很坚决的,也瞬间成了赵渊最大的后援之一。
这些年来赵朔自己是知道自己的苦楚,谨慎怀柔最大的原因就是确实没有钱。国家如今百废待兴,前几年从没有少了打仗,现在好不容易才停下,巫国也挺好,北方失地也已经克复,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还要打仗简直就是疯了。
但其他人并不这样看。
是顾寰和赵渊两人打过的胜仗太多了,虽然少不了被人攻讦他们嗜杀成性,好战不顾民生,但毕竟没有人相信他们会输。舆论纷纷扰扰,总归没有一个人怀疑这场仗的输赢。
赵朔头疼得厉害,甚至都不知道向谁发火。
倒不是没有人和他持一个意见,认为打仗会拖垮国库。这个人就是曹禤,但偏偏曹禤性格刚烈,北戎三番四次挑衅,已经到了他能忍耐的极点,况且他的说法也是理直气壮的。
不是真打,就骑兵冲锋突袭,打上几场,把北戎人赶出去,扎紧篱笆,也不是不行。
他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认为和亲毕竟是不牢靠的,何况后世名声难听,趁着巫国还算安稳,动作不多,不如给北戎两下厉害的,以免将来西线作战的时候北戎又来惹麻烦。
奈何赵朔一时间谁也听不进去,曹禤该说的话都说了,也就退回去继续以不变应万变,并不多说了。
争执过了没有多久,北戎的挑衅变成了惨案。
他们攻破了一个县,将县令崔宁抓起来剜目剔骨,百般折磨后杀了。
崔宁是金门殿里出去的人里面名声最响的一个。他在金门殿的时候,和齐昭昀不投脾气,经常言语之间多加品评。齐昭昀对外一向有雅量,并不与他争执。但无论如何崔宁的名声靠着清谈出去了,后来任职的时候他倒没有留在朝内,而是自请到刚刚克复的北方去,哪怕做个县令,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