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东汉末年枭雄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十九 你愿意拜我为师吗(第1页)

见卢植上钩,蔡邕笑了笑。

“他和曹孟德很像,志向并不在做学问,而是胸怀天下,这样的人,与我这个除了学问之外身无长技的儒生又有什么好学的呢?子干,你懂我,我并无经天纬地之能,我只是个儒生罢了。”

卢植看了看正襟危坐的郭鹏,又看了看蔡邕。

“伯喈,我真没想到你是来拜托我这件事情的。”

“子干,咱们认识也有些年头了,你的为人处世,我一清二楚,郭鹏的秉性与你太相近,我希望,你可以收他做学生,传授给他一些本领。”

蔡邕开门见山,将郭鹏给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也没反应过来,卢植心理素质好,但是对于这件事情,很明显也没有事先的准备。

“伯喈,你突然这样说,叫我如何是好?”

“子干,为难你了,这只是我的一个心愿,这孩子在我身边办事一年多,才学,资质,品德,都是上等,他求我做老师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但是子干,我很清楚,依当今时局来看,大汉天下不需要校订经书,你若要实现抱负,跟随卢子干学习真正的本领才是最重要的,跟着我,只能学一些……小道。”

蔡邕的脸上流露出了自嘲的表情:“我的老师是前太傅胡广,也是有牧民本领之人,而我作为他的学生,却只学了音律书画这些小道,学不到安邦定国的本领,这是我不乐于收徒的原因。”

原来还有这档子事儿。

不过想想也是,蔡邕最大的成就的确不是安邦定国,而是音乐文艺方面的。

比起官员蔡邕,艺术家蔡邕才是名留青史的那一个,他的确没有为汉帝国做出过什么政治上的民生上的实际贡献。

郭鹏明白了蔡邕的苦心,心中感动,便在摇晃的车内站起来,对着蔡邕鞠了一躬。

“学生与蔡公虽无师生之缘,但学生愿终身对蔡公执弟子礼,望蔡公不要推辞。”

蔡邕没有推辞,而是点了点头,接受了郭鹏的请求。

“我答应你。”

“多谢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