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文物南迁(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esp;&esp;一月上旬和中旬,前后相差不到七天,婉容、廖雅泉先后顺利生产,而且她们生的都是儿子。
&esp;&esp;周赫煊这次没有劳烦国学大师们帮忙,他自己翻着《楚辞》给儿子取了名字。次子叫“硕明”,意为“天光大亮”;三子叫“扬舲”,意为“扬帆前进”。
&esp;&esp;如今长城抗战正打得艰苦,周赫煊给儿子们取的名字,都是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中国早日迎来朗朗乾坤,今后更是一帆风顺,重新屹立在世界列强之林。
&esp;&esp;今年的一月真是多事之秋。
&esp;&esp;3号,山海关被日军攻破。
&esp;&esp;4号,德国首都爆发十万人反纳粹游行。
&esp;&esp;5号,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去世。
&esp;&esp;7号,共党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被迫迁到瑞金。
&esp;&esp;10号,日本陆军部追加满洲方面3000多万元预算。同一天,共党公开阐明抗日救国的主张。
&esp;&esp;15号,美国政府通告诸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地位。
&esp;&esp;22号,常凯申亲自到南昌指挥“剿匪”。
&esp;&esp;30号,希特勒正式上台出任德国总理,德意志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esp;&esp;前后五批珍贵文物南迁,兵分三路,历史14年光阴,跨越两万里,途中还要躲避战火。竟无一损毁和遗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esp;&esp;护送文物的人们,把文物看得比命还重要。
&esp;&esp;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宁肯自己死在途中,也坚决不丢下一件文物。
&esp;&esp;中国人真的很奇特,平时各种劣根性,关键时刻却又能爆发出无比崇高的人格。在故宫文物的转移途中,沿途军队知道了会自发护送,而不是拿着枪炮来抢劫。路过一个地方,当地百姓也会自发帮忙,不管是富商还是农民,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esp;&esp;比如一批文物运到乐山,需要存放在当地的祠堂。几个村子的族人二话不说,不仅把祠堂给腾出来,还主动帮忙招募工人、寻找船只、洽谈价格,似乎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esp;&esp;或许在国人的心目中,抢救战时文物就等于抢救中华文明,拥有着比生命还更崇高神圣的意义。
&esp;&esp;太和殿前,易培基再次清点了今天的装箱文物,登记造册并让众人签字后,他转身问周赫煊:“明诚,你看这偌大的北平城,日本人什么时候会打进来?”
&esp;&esp;周赫煊想了想说:“不出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