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民国之文豪崛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398萧三爷(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esp;&esp;求名忙,求利忙,忙里偷闲,喝杯酒去;

&esp;&esp;为工苦,为农苦,苦中作乐,泡碗茶来。

&esp;&esp;这是望江楼门口的对联,措辞浅显,通俗易懂,平淡中又带着无限意境。

&esp;&esp;民国时期,上海茶楼甲天下。

&esp;&esp;旧上海各类茶馆都是新闻集散地,消息特别多,所以巡捕、侦探、记者经常光顾。经常有些小报记者,早晨到茶馆泡碗茶,坐上半天打听消息趣闻,直接送到报社编辑处,各种花边新闻就是这么炮制出来的。

&esp;&esp;巡捕就更牛,干脆把茶馆当做公事房,从查案到审问全在茶馆里完成。

&esp;&esp;黄浦江畔的望江楼,就是这么一座老茶馆,黄金荣、杜月笙常常在这里审案。

&esp;&esp;半上午,《晶报》记者刘新权慢悠悠地来到茶馆,进门便对伙计说:“老规矩,一碗花茶,一叠花生!”

&esp;&esp;“好嘞!”伙计说话的时候,冲着刘新权疯狂眨眼。

&esp;&esp;刘新权愣了愣,猛地会意过来,转身便朝外走。

&esp;&esp;还没等他走出茶馆,便有两个华人巡捕将他截住:“你就是刘新权?”

&esp;&esp;刘新权苦笑道:“我就是,两位差爷有什么吩咐?”

&esp;&esp;“有个案子需要你配合,跟我们走!”巡捕说话间,已经将刘新权左右架住。

&esp;&esp;他们没有回巡捕房,而是直接来到茶馆二楼的包间。

&esp;&esp;杜月笙坐在临窗的位子,指着外头的江面说:“周老弟,这里景色不错吧。”

&esp;&esp;“视野开阔,真是好地方。”周赫煊笑道。

&esp;&esp;房门突然打开,两个华捕拖着刘新权进来,噗通一声把他按到地上跪着。

&esp;&esp;刘新权看清是杜月笙,顿时哆嗦道:“杜……杜爷,您老找我做什么?”

&esp;&esp;杜月笙没有回答,而是笑着对周赫煊说:“当年我还在卖水果的时候,就听过望江楼的大名。那天我在街边做买卖,看到三个剪绺客(小偷扒手)祸害乡下人。头一个耸起肩膀把乡下人往前推,撞到?”

&esp;&esp;“我写了两篇,您问的是哪一篇?”刘新权迷糊道。

&esp;&esp;“阮玲玉那篇。”杜月笙说。

&esp;&esp;刘新权看看周赫煊,顿时回过神来,疯狂的磕头说:“周先生,我错了,我不该乱写,我不该诋毁阮小姐,求您放过我吧!”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esp;&esp;周赫煊面无表情地问:“你所写的内容,都是谁告诉你的?”

&esp;&esp;“一个年轻人,二十多岁,穿得普普通通,但我不认识他啊。”刘新权额头冒汗。

&esp;&esp;杜月笙道:“说得清楚些。”

&esp;&esp;“那天早上我刚出门,有个年轻人就给了我一封信,文章的内容全是照着那封信写的。”刘新权说。